駝毛絨脫色方法
2023-07-12 10:06:31 1
專利名稱:駝毛絨脫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駝毛絨在媒染、漂白之前先進行防縮中和處理的方法。
目前消費者希望紡織品花色品種不斷更新換代,織物質量不斷提高,從而要求有更多種類的原料進入紡織品市場,駝毛絨以其輕、暖、手感柔軟,可用機器洗滌的獨特性受到人們的歡迎。但一般駝毛絨多為棕色、駝色,在紡織品中只能染成深色,與鮮豔色彩無緣,從而應用範圍受到限制。為進一步開發出色彩斑斕,氣質高雅的駝絨製品,以往有色毛絨的脫色方法是先進行媒染再漂白,如有必要再進行防縮處理,但經過這種方法得到的漂白毛絨強度損傷較大,彈性減弱,同時易泛黃的問題的進一步改進。本發明經過大量的試驗,研製出將駝毛絨在媒染、漂白處理之前先進行防縮處理並用鹼和過氧化物混合液處理有色毛絨,然後再進行漂白可得到接近原毛特性的白色毛絨。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研製出的駝毛絨脫色方法,主要是對在媒染、漂白之前先進行防縮處理,使毛纖維磷片層通道打開,在中和過程中用中強鹼輔以過氧化物,使毛纖維在短時間中表面快速部分損傷,以利媒染時金屬鹽容易滲入,促使漂白能順利進行。用這種方法處理的有色毛絨漂白後,毛纖維的強度、彈性大幅度增加,同時白度符合要求,並不易泛黃。
本發明所述的駝毛絨脫色方法,其主要是駝毛絨在經過媒染漂白處理前先進行防縮處理,首先將原料進行氯化處理,再將氯化處理後的駝毛絨進行中和,將駝毛絨浸泡在0.01-10%的鹼和0.01-20%的過氧化物的混合溶液中,液比為1∶1-1∶50,溫度為10-90℃,時間為5分鐘-10小時,再用清水洗淨後用金屬鹽預媒染再放入含焦磷酸鈉和雙氧水混合溶液中浸泡,再經過漂白後充分水洗,乾燥即可得到白色的駝毛絨。該方法適用於有色動物毛絨、毛條、毛織物、人發的脫色加工處理。
本發明所述的駝毛絨脫色方法,經過測試其結果見表
從測試結果表明纖維長度駝毛絨通過脫色處理,因強力略有下降,纖維平均長度也相應降低,但與70s羊毛接近。
纖維細度駝毛絨經脫色處理細度下降,促使產品手感柔軟,細膩。
彈力伸長駝毛絨經脫色處理,強力有所下降,但仍高於70s羊毛,伸長率上升,對紡紗性能沒有影響吸溼性(含水率)駝毛絨經脫色處理吸溼性有明顯提高,與70s羊毛接近。
彈性駝毛絨經脫色處理壓縮彈性和彈性恢復率都有所提高,有利於產品手感。
色澤駝毛絨經脫色處理白度(W1)明顯增加,其黃度(Y1)明顯下降,光澤提高近1倍,亮度提高近5倍,偏綠黃有利於染色。
綜上所述,駝毛絨經過脫色處理,其纖維損傷時小,有利於紡織加工。
實施例1、將經氯化處理後的駝毛絨纖維浸泡在含1%碳酸鈉,10%過氧化氫(w/v)混合溶液中,液比1∶20,60℃保溫30分鐘,取出用清水洗淨後再用常規方法金屬鹽預媒染、漂白處理即可。
2、將經氯化處理後的駝毛絨纖維浸泡在含0.01%苛性鉀,12%過氧化氫(w/v)混合溶液中,液比1∶30,25℃保溫10小時,取出用清水洗淨再用常規方法金屬鹽預媒染、漂白處理即可。
3、將經氯化處理後的駝毛絨纖維浸泡在含1%焦磷酸鈉,1%過氧化氫(w/v)混合溶液中,液比1∶50,40℃保溫5小時,取出用清水洗淨後再用常規方法金屬鹽預媒染、漂白處理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駝毛絨脫色方法,它包括媒染、漂白步驟,其特徵在於駝毛絨經過媒染、漂白處理之前先進行防縮處理,首先將原料進行氯化處理,再將氯化處理後的駝毛絨進行中和,將駝毛絨浸泡在含鹼和過氧化物的混合溶液中,再用清水洗淨後用金屬鹽進行媒染再投入含焦磷酸鈉和雙氧水混合溶液中浸泡,再經漂白後充分水洗,乾燥,即可得到脫色毛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駝毛絨脫色方法,其特徵在於,經氯化後的有色毛絨浸泡在0.01-10%的鹼和0.01-20%的過氧化物混合溶液中,液比為1∶1-1∶50,溫度為10-90℃,時間為5分鐘-10小時。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駝毛絨脫色方法,其特徵在於,鹼為可溶性碳酸鈉、碳酸鉀,苛性鉀、苛性鈉、氨水,焦磷酸鈉、焦磷酸鉀;過氧化物為過氧化氫、過氧化鈉、過氧化鉀、過氧化鈣。
4.根據權利要求1、2、3所述的駝毛脫色方法,其特徵在於,在駝毛絨經過媒染、漂白處理前先進行防縮處理方法適用於有色動力毛絨、毛條、毛織物和人發的脫色處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駝毛絨在媒染漂白之前先進行防縮、中和處理,在中和處理中採有鹼和過氧化物混合液浸泡,用清水洗淨再用常規方法金屬鹽與媒染漂白處理,即可得到脫色駝毛絨。經過處理後的駝毛絨的毛纖維的強度,彈性有大幅度增加,白度符合要求,不易泛黃,該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不汙染環境,同時該方法適用於有色動物毛絨、毛條、毛織物、人發脫色加工處理。
文檔編號D01C3/00GK1137082SQ9510445
公開日1996年12月4日 申請日期1995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1995年5月26日
發明者陳衛, 吾爾尼沙, 信學雷, 李維琪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