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得了面癱能自己痊癒嗎(3歲小孩也會面癱)
2023-08-08 06:10:55 1
本周申城降溫,刺骨冷風吹出了醫院門診更多的面癱患者——口角下垂、流淚流涎、眼裂增大、不能皺眉、閉目、露齒、鼓腮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很小的病,但是日前在上海召開的世界顱神經外科醫師聯盟大會上,國內外顱神經外科醫生卻直言:。看似很小的面癱,卻隱藏著治療上的大問題。
據了解,面神經是人體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主要支配頭面部表情肌的運動。「通俗來說,若該神經興奮性增加,可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面肌痙攣;而若其興奮性降低,就可造成面癱。」
世界顱神經外科醫師聯盟現任輪值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外科李世亭教授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面癱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照病因可分為病因至今未明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痺(貝爾面癱)」、發生於各種已知疾病如腦腫瘤、腦卒中的「繼發性面癱」;按照病情進展可分為「急性期面癱」和「晚期面癱」;按照受損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等。「不同類型面癱的病程、治療及預後大相逕庭,但遺憾的是,目前除了貝爾面癱外,醫學界的共識並不多。」
近年來,循證醫學理念深入人心,更多的學術專委會都編制出各類疾病的權威治療指南或共識,可在面癱的治療上,始終難以取得進展。李世亭坦言,「特別是疑難面癱的治療,大多依賴於醫生的個體把握與過往經驗。因此我們希望在醫師聯盟的平臺上能對這一亂象提出解決方案,在多領域、多層面達成醫學界的共識。」
李世亭說,有些患者一直有誤區:面癱不用治療過段時間也會好轉,「我們對面癱有6級的評估,輕度的1、2級可能在一周後逐步緩解,但中重度患者若不能及時規範治療,可能引起面部神經功能減退、連帶運動與肌纖維代償引起的顫動等後遺症,即俗稱的「面具臉」等,對患者的心理影響極大,甚至可並發抑鬱症或自閉,「除了著涼之外,隨著熬夜、壓力增大、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越發普遍,年輕的面癱患者也在增多,我們還接診過3歲的面癱患兒。」
然而,正是由於缺乏統一診治指南標準,患者往往「病急亂投醫」:中醫科、康復科、五官科、神經內科等都接診面癱患者,李世亭指出,首診應選擇神經科,切忌自行通過針灸等方式治療,「不同的病情等級與病因患者診療方式各不相同,門診中我們看到耗費大量金錢卻始終難獲改善的患者,很是惋惜。」
他舉例道,如「貝爾面癱」急性期患者應儘早服用糖皮質激素協同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外傷性面癱則因儘早行面神經管減壓術或顯微手術吻合修復斷裂的神經等。「越晚接受規範治療,患者恢復正常面容的可能性就越低。」同時他還補充,近年來愛美女性頻繁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等,若過量也可能引起對面部神經的不可逆損傷造成面癱,得不償失。「我們預計在明年將推出面癱的防治診療方案,通過達成國內外共識,讓更多患者得到有效診治,一定程度上緩解亂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