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
2023-08-08 03:13:51 1
專利名稱: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礦山選礦設備中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特別是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
目前,礦山主要選礦設備有砂泵、灰渣泵、汙雜泵、浮選機等,其工作量佔礦山工作的60%,該系列設備成日在礦、砂石,水、汙雜中工作,由於礦、砂石的硬度高於這類設備中工作部件的硬度,因而導致設備工作部件很快磨損。礦用泵的工作部件是泵葉和內襯,通常用耐磨一號、二號鑄鐵材料製成,使用壽命約為120小時到200小時,石家莊水泵廠引進的澳大利亞技術生產的沃曼泵使用壽命也只有200小時到350小時,浮選機的工作部件是轉子和定子,通常用耐磨鑄鐵或橡膠製成,使用壽命只有2-3個月。由於礦用泵和浮選機的工作部件耐磨性能不高,使用壽命短,則需經常更換礦用泵和浮選機的工作部件,既影響生產又造成很大浪費,若用硬度很高的金剛石來製作礦用泵和浮選機的工作部件,則成本太高,無法實施,因此,如何提高礦用泵、浮選機的使用壽命已成為科研、礦山、工廠的一大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一種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選礦設備,其使用壽命大大增長,而成本降低。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以堅硬的碳化矽金剛砂或氧化鋁金剛砂為主要原料,以瀝清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為抗拉、抗衝擊增強材料,以環氧樹脂或陶瓷粘結劑、銅粘結劑、凌固土粘結劑為粘結材料,將它們按適量比例攪拌均勻,調成稠糊狀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連同定製的工作部件的鋼質骨架一起充實模具,在1500℃以下的溫度中在焙燒爐中燒結成型,本發明各成份的配比為碳化矽金剛砂(或氧化鋁金剛砂) 40-85%瀝清碳纖維(或玻璃纖維) 3-15%粘結材料 10-45%鋼質骨架 10-20%由於本發明採用高硬度的金剛砂製成礦用泵和浮選機工作部件的工作面,及工作面硬度遠遠大於礦、砂石及鎢、錳、鑄鐵等其它金屬的硬度,所以克服了以往易磨損的弱點,使用壽命大大增長,礦用泵的使用壽命由原來的200小時左右提高到2000小時以上,浮選機的使用壽命由原來的2-3個月提高到一年以上,大大延長了拆換周期,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大大提高,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十億元。本發明採用剛柔相濟的多原素複合材料製作礦用泵、浮選機的工作部件,提高使用壽命,不再採用過去粗笨結構來延長使用時間,故老產品的樣式也完全被淘汰,新產品樣式新穎、體積小,重量輕,節省能源,成本降低。本發明方法製成的礦用泵、浮選機不但適用於金屬礦、非金屬礦的選礦,而且也適用於其它工業的排汙、排雜。此外,本發明採用的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也可以用來製成江河疏浚、閘壩挖掘和其它輸送設備的工作部件。
實施例先將模具用高溫脫模劑塗膜,將定製的工作部件的鋼質骨架安放在模具內,用碳化矽金剛砂、瀝清碳纖維和環氧樹脂按一定比例攪拌均勻調成稠糊狀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充填安放有鋼質骨架的模具,再把模具放到高頻率振動器上連續振動10-20分鐘,使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包裹著鋼質骨架充實模具,然後送到焙燒爐中燒結成型,爐中溫度控制在1500℃以下,取出後送到恆溫箱內保溫150℃兩小時,最後脫去模具,自然冷卻即可,本實施例中各成份的最佳配比為碳化矽金剛砂 70%瀝清碳纖維 5%環氧樹脂 15%鋼質骨架 10%
權利要求
1.一種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它以碳化矽金剛砂(或氧化鋁金剛砂)為主料,以瀝清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為抗拉、抗衝擊增強材料,以環氧樹脂(或陶瓷粘結劑、銅粘結劑、凌固土粘結劑)為粘結材料,將它們按適量比例攪拌均勻調成稠糊狀,連同定製的工作部件的鋼質骨架一起充實模具,在1500℃以下的溫度中在焙燒爐中燒結成型,其各成份的配比為碳化矽金剛砂(或氧化鋁金剛砂) 40-85%瀝清碳纖維(或玻璃纖維)3-15%粘結材料 10-45%鋼質骨架 10-20%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泵、浮選機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先將定製的工作部件的鋼質骨架安放在模具內,然後填入由碳化矽金剛砂、瀝清碳纖維和環氧樹脂調好的稠糊狀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把模具放到高頻率振動器上連續振動10-20分鐘,使非金屬耐磨複合材料包裹著鋼質骨架充實模具,然後燒結成型,其各成份的最佳配比為碳化矽金剛砂 70%瀝清碳纖維 50%環氧樹脂 15%鋼質骨架 1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礦山選礦設備中工作部件的製作方法,它採用碳化矽金剛砂或氧化鋁金剛砂為主料,以瀝青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為抗拉、抗衝擊增強材料,以環氧樹脂或陶瓷粘結劑、銅粘結劑、凌固土粘結劑為粘結材料,它們按適量比例攪拌均勻連同特製的工作部件的鋼質骨架一起充實模具,最後燒結成型。本發明方法製成的礦用泵、浮選機其使用壽命大大增長,成本降低,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十億元。
文檔編號C04B35/56GK1061210SQ9010596
公開日1992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1990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1990年11月7日
發明者李兆高 申請人:李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