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蝙蝠哪裡最多(科普北京的蝙蝠)
2023-08-08 01:21:23 2
蝙蝠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夠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在脊椎動物中,只有3個類群演化出真正的飛行能力,它們分別是:翼龍、鳥和蝙蝠。其餘一些哺乳類,如鼯鼠、鼯猴,雖然也演化出翼膜,但其僅僅能短距離的滑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行。
北京最常見的蝙蝠是東方伏翼(Vespertiliosinensis Peters),體長大約10cm左右,體重約30-40克,全被灰褐色的絨毛,腹部毛色略淺,前肢第一拇指短小,其餘四指非常發達,在指間長有皮質的翼膜,特化成翼,故在分類學中將蝙蝠稱為「翼手目」。
東亞伏翼 照片:李維陽
東方伏翼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白天在屋簷、建築物的隱蔽處,或樹洞、巖洞中休息,蝙蝠睡覺的時候用短小的後肢抓住建築或者巖壁,將身體倒吊著睡覺,這樣蝙蝠起飛會很容易,只要鬆開爪子,就會掉下來,順勢就可以起飛。
蝙蝠在夜間覓食,主要以各種夜間活動的飛蟲為食,但其眼睛很小,視力退化,無法使用視力尋找獵物,所以蝙蝠練就了「聽音辨位」的絕藝:蝙蝠利用喉部發出超聲波,通過鼻內的特殊結構經過放大發送出去,超聲波碰到障礙物或者獵物後會反射,而蝙蝠耳中的特殊器官通過接收反射回的超聲波來判斷障礙物或獵物的位置、距離,使蝙蝠能夠避開障礙物或捕捉獵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蝙蝠擁有了超聲波回聲定位的大殺器,昆蟲進而演化出反制的功夫,一些夜間活動的蛾,演化出複雜的鼓膜聽音器,可以接收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根據蝙蝠與自己的距離決定逃跑路線,當蝙蝠離得過近時,它會收起翅膀一頭扎向地面,這樣有很大的機率躲避開蝙蝠的追擊,天蠶蛾科的Saturniidae後翅具有螺旋狀的尾突,這個尾突具有偏轉蝙蝠超聲波的功能,以擾亂蝙蝠回聲定位的功能,導致其不能準確定位。
照片:羅昊
北京除了東方伏翼,還有好幾種蝙蝠都有分布,其中有一種大足鼠耳蝠習性非常奇特。大足鼠耳蝠腳掌非常寬大,且爪非常尖利,具有食魚蝙蝠的形態特徵。但在此之前,僅有兩種南美的蝙蝠被證實有捕魚的習性。在2005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張勁碩博士等人在北京房山地區,經過一系列研究首次證實了大足鼠耳蝠的食魚習性,這是在世界上第三次,亞洲第一次發現食魚性蝙蝠,證實了動物特殊的生活習性可以在不同地區、各自獨立地起源。
照片:羅昊
蝙蝠每天能捕食大量的昆蟲,其中很大比重是鱗翅目、雙翅目等農林害蟲,故而一般都將蝙蝠視為農林益獸。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一般除了在仲夏之夜看到蝙蝠從空中划過,並無其他機會與其邂逅,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暗夜精靈不經意間侵入了我們的家:近年來,經常有報導,蝙蝠通過空調口,進入建築外牆的保溫層築巢,保溫層一般是泡沫材質,蝙蝠很容易就能通過刨挖將其擴大,更有甚者將建築外牆挖穿,進入到室內。如果蝙蝠飛到室內,可以用小網將其扣住,找紙盒墊廢毛巾並四周開透氣小孔放置,待傍晚時放生,處理時需要戴厚手套,因為蝙蝠雖小但牙齒非常尖利,如沒有防護處理容易被其咬傷,另外蝙蝠有可能攜帶狂犬病毒,不能直接接觸,並且蝙蝠骨骼很脆弱,操作時切記不能用力過猛,否則容易將其弄傷。如果認為自己無法搞定,也可以聯繫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協助解決。
作者:李維陽
編輯、校對:魏 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