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嬰兒嘴唇乾裂怎麼辦(寶寶嘴唇乾裂越補水越乾燥)
2023-08-08 13:56:43 1
冬天嬰兒嘴唇乾裂怎麼辦?最近,有家長反映,明明生活在秋季多雨潮溼的南方,每天監督孩子喝水,但孩子還是皮膚幹、嘴唇乾,這該怎麼破?越滋潤,竟然越乾燥?我們不妨換個思路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冬天嬰兒嘴唇乾裂怎麼辦?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冬天嬰兒嘴唇乾裂怎麼辦
最近,有家長反映,明明生活在秋季多雨潮溼的南方,每天監督孩子喝水,但孩子還是皮膚幹、嘴唇乾,這該怎麼破?越滋潤,竟然越乾燥?我們不妨換個思路解。
嘴唇乾常被忽略的原因
是津液到不了!
對不少家長來說,孩子的嘴唇最能反映身體是否「乾燥」。孩子總是舔嘴巴,而且越舔嘴唇越幹,家長可能會用潤唇膏、多喝水救急。
確實,秋季氣溫和溼度都會降低,外界空氣變得乾燥,人體消耗的水分自然會變多。孩子攝入的水分不足,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喝得不少,但消耗掉的更多。而且,燥性乾澀,易傷津液,意思是人體內火氣過旺,導致津液減少。
嘴唇因為富含毛細血管,所以對水分、津液的多少比較敏感,所以一旦體內缺水,自然就會反映在嘴唇上。
但在給孩子補水前,還需要注意一點:「多喝水」有時解決不了寶寶的「乾燥」問題。喝下去的水,需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轉化成可以在體內周轉的津液。孩子脾胃天生虛弱,如果體內一下湧入過量的水,脾胃消化不了又排洩不出去,反而會積滯變成水溼,對寶寶的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得不償失。給孩子飲水,一定要遵循少量、多次、慢飲、不定量(不建議固定每天必須「8杯水」之類的原則)。
如果各方面潤燥都做得不錯的情況下,孩子仍然出現乾燥情況,家長就要從另一個方面考慮了:中醫有講:「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也就是說,孩子嘴唇的狀態通常能反映出脾的狀態。
有經驗的家長,一看孩子的嘴唇像塗了口紅那麼紅——結合出現黃厚的舌苔,大多是積熱了。而孩子的嘴唇若無血色——通常脾胃消化也是比較虛弱的。
如果孩子潤燥後,嘴唇還是乾燥起皮——其實是脾運送水液的能力不夠。在我們體內,脾就像一個「水泵」,起著調理輸送津液的作用,生化輸布。一個好的脾胃,就相當於一個大功率的水泵,能把津液周轉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相反,「水泵」功率過小,就會出現力不從心的尷尬。脾虛的原因,可能是脾氣虛——最明顯的表現是孩子經常沒精神、走幾步就會累。
滋潤之餘,太子參(10g內)、桂圓(3~5顆)、花生(一小把)等補中益氣的食物可以入粥。
此外,孩子還可能是脾胃偏寒。脾胃偏寒,或體質偏寒的孩子,體內津液如同嚴冬被「凍住」的小溪。這種情況,尤其天冷之後,可以適當溫潤,飲食也可以平性偏溫。
下面這道粥,又補氣,又溫陽,氣虛、虛寒的孩子都能喝。
板慄山藥粥
材料:山藥30g,大米50g,剝皮板慄5顆,去核紅棗3枚。
做法:鍋內下米,加約3碗水,大火燒開後加入板慄、紅棗,小火燉半個小時;加入山藥,小火煮20分鐘左右即可。
功效:健脾益腎,溫陽補氣。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證、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注意,以上食療方在吃之前,需要家長再三辨證孩子是否真的因為氣虛/虛寒而嘴唇乾?這就要觀察孩子有沒有上火的症狀:嘴唇、舌尖紅不紅?會不會喉嚨不舒服、清嗓子?有沒有大便硬、小便赤黃短?有上述症狀,我們還是以普通陰虛乾燥證來調理。
因為孩子乾燥,大多數情況下,很容易「陰虛上火」。我會給這類孩子推薦白果腐竹粥,滋潤的同時,也兼顧了些許清熱的食療功效。這就和調理「體質虛寒、嘴唇乾燥」的孩子的方向南轅北轍了。
許教授小貼士
孩子嘴唇乾燥,可以塗潤唇膏嗎?
孩子嘴唇乾,找準原因,對症調理是重點。潤唇膏雖然「治標不治本」,但也能緩解孩子不適,可以與滋潤調理同步進行。
對於潤唇膏的選擇,我的建議是,先看成分,後聞氣味。潤唇膏的成分越少越好,純植物成分,如甘菊、金盞草等的最佳;避免選擇含有化學成分的潤唇膏,這些成分可能會給寶寶薄嫩的嘴唇造成刺激和第二次傷害。
其次,要儘量選擇原味無色的兒童專用唇膏,如果潤唇膏有太濃的化學香氣,會影響寶寶們的使用興趣。在第一次給使用前,家長們最好先將潤唇膏輕輕塗抹在孩子手腕上,測試是否過敏。
孩子嘴唇乾、總舔嘴
還有一種情況要警惕
如果孩子嘴唇乾燥起皮,下嘴唇比上嘴唇情況嚴重,嘴巴上開始出現小裂口,口角出現白色或淡黃色死皮,一定要警惕慢性唇炎。
更重要的是,這種慢性唇炎,有時就是從孩子嘴唇乾燥、不斷舔嘴唇、摳死皮、摳硬痂逐漸發展而來的。發展嚴重時,還會出現反覆破損、發炎、糜爛,唇周紅腫幹癢、起丘疹。
這也提醒家長,如果孩子還僅僅只是嘴唇乾燥——嘴唇緊繃、唇紋明顯、嘴唇比較幹,就要及時內潤外潤,並叮囑孩子不要舔嘴摸嘴。
如果有唇炎初期徵兆,可以給孩子淡鹽水治療。每天用衛生棉片沾淡鹽水,敷在孩子嘴唇上,持續敷貼半小時,每隔5分鐘給棉片補充幾滴淡鹽水。最後用凡士林滋潤嘴唇。
如果唇炎已經比較嚴重,反覆出現裂口,甚至瀰漫性唇炎,就一定要帶孩子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