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07 23:05:41 3
專利名稱: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工作中,經常需要進行水下打撈搜救工作,目前主要是靠搜救人員下水進行打撈搜救,但水下情況複雜,存在較高的風險及不確定性,極易造成人員損傷,甚至威脅其生命。因此,迫切需要一種適用於水下打撈搜救的專業設備。
實用新型內容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產品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在人員不下水的情形下監控水下情況並進行打撈搜救,縮短救援時間,降低救援難度。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包括一操作杆,在該操作杆上端部設有用於套固手臂的手託,以及用於承託的手柄,在操作杆下端部設有打撈裝置,在操作杆上還設有顯示器,與該顯示器連接的攝像頭以及控制該攝像頭轉動的操作柄,在攝像頭上部固設有一金屬支架,在該金屬支架上設有照明裝置以及浮力球。所述的操作杆包括至少兩節分杆通過絲扣連接,分杆數量根據實際需要增減。所述的打撈裝置與操作杆絲扣連接。所述的打撈裝置包括倒鉤、磁鐵、鋤、耙、爪、叉、勺或鏟形狀,根據實際需要裝備的
直ο所述的浮力球數量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所述的照明裝置自帶電池,其數量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適應性強,操作簡單,功能齊全,能使搜求人員在不下水或者進洞的情況下,根據搜索視頻裝置顯示的信息進行大面積搜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搜救時間,降低了救援難度。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包括一操作杆4,其上設有一折彎部;所述的操作杆4包括至少兩節分杆通過絲扣連接,分杆數量根據實際需要增減,以滿足操作過程中長度方面的要求。在該操作杆4的上端部設有手託1以及手柄2,操作人員一隻手臂套固於該手託1中且手託1根據個人手臂長短情況自由伸縮,另一隻手承託手柄 2,兩手協同工作。在操作杆4的下端部設有與操作杆4絲扣連接的打撈裝置9,該打撈裝置9包括倒鉤、磁鐵、鋤、耙、爪、叉、勺或鏟形,根據實際需要裝備的裝置。在操作杆4上還設有顯示器3,與該顯示器3連接的攝像頭8以及控制該攝像頭8 轉動的操作柄;顯示器3通過蓄電池供電,工作時間長達5至8個小時,避免了長時間搜救造成的電量不足的問題,操作柄控制攝像頭8轉動,方便操作人員多角度觀察水下情況。攝像頭8採用紅外線攝像,當光線不足時,紅外線自行打開,有利於提高可視性。在攝像頭8上部固設有一金屬支架6,在該金屬支架6上設有自帶電池的照明裝置 5,其數量可根據水下明暗情況增減,提高了觀察清晰度。在該金屬支架6上還設有浮力球 7,其數量根據實際情況增減,可幫助操作人員高升該可視搜救器。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操作杆(4),在該操作杆(4)上端部設有用於套固手臂的手託(1),以及用於承託的手柄(2),在操作杆(4)下端部設有打撈裝置 (9),在操作杆(4)上還設有顯示器(3),與該顯示器(3)連接的攝像頭(8)以及控制該攝像頭(8)轉動的操作柄,在攝像頭(8)上部固設有一金屬支架(6),在該金屬支架(6)上設有照明裝置(5)以及浮力球(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操作杆(4)包括至少兩節分杆通過絲扣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撈裝置(9)與操作杆(4)絲扣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撈裝置(9)包括倒鉤、磁鐵、鋤、耙、爪、叉、勺或鏟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照明裝置(5)自帶電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下可視搜救器,包括一操作杆,在該操作杆上端部設有用於套固手臂的手託,以及用於承託的手柄,在操作杆下部設有打撈裝置,在操作杆上還設有顯示器,與該顯示器連接的攝像頭以及控制該攝像頭轉動的操作柄,在攝像頭上部固設有一金屬支架,在該金屬支架上設有照明裝置以及浮力球。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適應性強,操作簡單,功能齊全,能使搜求人員在不下水或者進洞的情況下,根據搜索視頻裝置顯示的信息進行大面積搜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搜救時間,降低了救援難度。
文檔編號B63C7/00GK201999185SQ201020651560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0日
發明者李樹鵬 申請人:李樹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