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死因和孫權有關嗎(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
2023-07-08 09:19:06 1
三國時期的鼎立格局,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後人津津樂道的歷史,其中,孫權執掌的東吳勢力是兄長孫策當年南徵北戰、一手打下來的成果,孫策也因此成為吳國政權的奠基者,他英勇無畏堪比霸王項羽,所以得了個「小霸王」的稱號。
後來,孫策遇刺身亡,將大權交到了弟弟孫權手中,那麼,他為什麼跳過了自己的兒子孫紹呢?孫紹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孫策年少成名,一統江東
孫策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廣泛結交本地的名士,在當地名聲頗大,周瑜還曾經專程來拜訪他,二人一見如故。後來,孫策帶著母親和弟弟來到舒縣,再度結交了許多上流人物,不少名士都聽聞他的大名前來投奔,這些都是孫策之後建功立業的資本。
父親孫堅去世後,孫策去找袁術討還舊部,想要靠著自己做出一番事業,為父親報仇,袁術看出孫策不是等閒之輩,日後一定大有作為,但又不願意歸還孫堅舊部,便找理由搪塞他,要他去投奔舅父、召集兵勇。孫策便投靠了當時身在袁術帳下為丹陽太守的舅父吳景,拉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孫策的才能讓袁術非常欣賞,但是他為人反覆無常,孫策為他立下戰功,他卻不願兌現當時任用孫策時許下的承諾,導致孫策對他漸漸不滿起來,但迫於形勢只好忍耐。
不久,孫策終於迎來了機會。正值江東局勢混亂,吳郡都尉朱治勸說孫策乾脆趁機收取此處,孫策便去找袁術提出此事,表示徵伐成功後願意協助他平定天下且用其父留下的傳國玉璽作為交換條件。袁術知道孫策對他心懷不滿,但是又覺得孫策此行不會成功,便賣了個順水人情,借給他一千多士卒。
雖然人手不多,但是孫策一路上招兵買馬,隊伍很快擴充到五六千人,之後又得到了周瑜伯父的援助,勢如破竹一般,一路高歌猛進,先後拿下吳郡、會稽、廬江等地,用了五年多的時間,徹底平定了江東,連曹操都表示無法再與他爭鋒了。孫策在父親死後白手起家,終於建功立業,成為一方英雄,看來,「江東小霸王」絕非浪得虛名啊!
孫策遇刺身亡,為何傳位給弟弟孫權?
孫策雖然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可是卻不幸為人所刺,重傷身亡時年僅26歲。原來,吳郡刺史許貢曾經向漢帝上疏,稱孫策雖然驍勇但易生變,應該操縱任用,結果被孫策知道了,他一怒之下便殺了許貢,而許貢的門客則逃走了。
後來,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騎著快馬跑在前面,甩開了隨行的侍從,沒想到遇到了當初逃跑的三個門客,被他們用箭射中了臉頰,傷勢非常危重。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孫策便把弟弟孫權叫到了面前,將印綬交給他,要他好好治理、保守江東,還讓手下幾位得力的將士們好好輔佐孫權,交代完這一切後,孫策當晚便離世了。
此時的孫策已經有了兒子孫紹,那麼,他為什麼不把大權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弟弟孫權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孫策是突然遇刺身亡的,此時他只有26歲,兒子孫紹更是年幼,雖然具體的生卒年不詳,但是根據其父孫策的年紀來算,最多也只有10歲出頭,是不可能帶領好江東的,如果非要把大權傳給兒子,只怕會惹來眾人的不服,不僅把年幼的兒子推進了風暴中心,一手打下的基業也有可能葬送掉,孫策當然是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的。
第二,是因為弟弟孫權的能力非常出色,孫策相信他能擔當起這個重任。孫權的理政能力非常出色,孫策常常感到驚奇讚嘆、自愧不如,所以,孫策常常帶著弟弟孫權一同和將士們商討大事,還對著孫權說:「這些人將來都要供你差遣」,可見,在孫策心目中,孫權是能夠獨當一面的。不僅如此,臨終前,孫策還對孫權說:「要說領兵打仗、開疆擴土,你不如我,但是說到選賢舉能、守衛江東,我不如你。」所以,孫策是考慮到孫權在治國理政上有著出色才能,認為他可以治理好江東,才把大權交到他手裡的,這也是當時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了。
孫策長子孫紹結局如何?
孫權剛掌權時,局面一度混亂,他先是滅了廬州太守,又痛擊了山越人,才把局面穩定下來,可見孫策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真的讓年幼的兒子孫紹掌權,他可沒有把位子坐穩的本事。那麼,孫紹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與孫權相比,孫紹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十分平庸,史書裡對他的記載也不多,而他的結局也著實讓人唏噓。
孫權稱王后,孫紹奉命參加了典禮,先後被封為吳侯、上虞侯,而這兩個頭銜本質上都只是縣侯,雖然在幾種侯爵中位列最高檔次,可是孫紹畢竟是孫策的長子,擁有東吳宗室的身份,按理說應該被封王的,可是孫權只是將他封為侯爵,這個待遇並不算好。後來,孫紹去世,他的兒子孫奉繼承了父親上虞侯的爵位,而一些傳言也開始在四處興起,稱孫奉之後打算奪回皇位,此時的皇帝是孫權的孫子孫皓,他聽聞這些傳言後也起了疑心,乾脆把孫奉殺了以絕後患。
不得不說,任何人只要坐上了帝王之位,就難免變得疑心重重起來,總擔心身邊的人覬覦自己手中的權力,而孫皓就是這樣,僅僅因為一些捕風捉影的傳言,就把孫奉給殺了。當年開疆擴土、威風凜凜的「江東小霸王」孫策,後人的結局居然這般悽慘,真是讓人感慨啊!
結語:
孫策和孫權這對兄弟各具才能,前者擅長領兵打仗,一手奠定了東吳江山,後者擅長謀略防守,帶領東吳與曹魏和蜀漢周旋。當然,後人對孫權也有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讚賞他的謀略,有人則認為他進取心不足,沒有哥哥孫策那樣開疆擴土的雄心壯志,而且還對孫策的後人不怎麼地道。但無論如何,歷史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無需再計較千百年前的成敗得失,以史為鑑,過好今天的生活,才是我們最該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