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安磚茶特產(黃梅特產之元宵茶)
2023-07-08 15:38:59
芫荽,大概是因為它有一股清新而濃鬱的香味,我們黃梅俗稱為香菜,但因為它和姜、蒜、蔥一樣,氣味太濃烈,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據史料記載:芫荽原產於地中海及中南亞地區,在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時期,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土。張華《博物志》稱 「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胡荽和胡麻一樣,一個「胡」字,表明了身世來源,是外來的蔬菜和作物。
那麼這個原本叫胡荽的外來作物,又是怎麼演變成芫荽的呢?據說是南北朝後趙時,趙皇帝石勒認為自己是胡人,胡荽聽起來不順耳,遂下令改為原荽,後來演變成芫荽。還有的地方因其適合鹽漬食用而稱其為 「鹽荽」 。明人屠本蔌在《野菜箋》贊曰:『「相比芫菜,化胡攜來。臭如葷菜,脆比菘苔。肉食者喜,藿食者諧。惟吾佛子,致謹於齋。或言西域興渠別有種,使我罷食而疑猜。」這段讚譽,把芫荽的身世、特點、配菜、提味的特點,表述的明明白白。我想,那時候,不管是粗茶淡飯的平民百姓還是膾不厭細的貴族,都該是喜歡吃芫荽的吧。
芫荽的外形並不起眼,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介紹的一樣:「其莖葉細而根多須,綏綏然也。」這個 "荽" 字道出了芫荽的長相:植株柔細,莖葉自然分布有致。芫荽作為配菜,是一種飲食美學,因為它可以解油膩,去腥味,也就成了牛肉最忠實的伴侶,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端上來,如果加上切成細段的芫荽,那碧綠的顏色,看上去脆嫩清鮮,聞起來香味不絕,吃起來清爽不膩,頓時讓你胃口大開。
與我來說,芫荽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兒時用芫荽做成的元宵茶。那個時候,元宵茶是我們黃梅春節、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用來待客的必備品,大概因為其主要原料是 「芫荽」,在我們黃梅話中接近 「元宵」所以而得名吧。記得那個時候,每到臨近春節,每家就早早的買好芫荽,洗乾淨,放在太陽下曬乾生水,注意,只是曬乾生水,不是曬乾芫荽,好像說生水沒曬乾保存的時間不長,切細放鹽漬上,然後裝在一個玻璃瓶裡。把炒好的黃豆,芝麻放在另一個玻璃瓶裡。(黃豆好像要稍稍粉粹一下)待到有客人串門或自家飯後吃油膩了,打開玻璃瓶,一勺漬好的芫荽,一勺黃豆芝麻的混合,衝上一杯開水,喝上一口,那淡淡的鹹,那濃濃的香,頃刻就會甦醒你的味蕾。那種滋味,那種感覺,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那時候,這元宵茶,雖算不上特別貴重的飲品,但也不是敞開喝的那種,一般家庭做的都不多,主要是待客,就像今天的貴重茶葉。自家也就是吃了什麼不消化,母親才會泡上一碗我們喝,說來奇怪,每逢肚子脹氣,喝了一碗元宵茶,不要一小會,那脹氣的肚子就舒服了許多。多年後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才知道,這芫荽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只是這肚子脹氣畢竟不是經常發生,元宵茶的誘惑對饞貓的我來說,猶如百爪撓心,也就或多或少,把自己本來輕微的不舒服,說的無比嚴重,以此換得一杯香濃的元宵茶。現在想來,精明的父母,如何看不穿我那一點小把戲呢,只不過源於濃濃的愛而不忍拆穿我那不犯原則的謊言罷了。
時光像流水一樣,不經意就流經了幾十年的歲月,生命中很多生動的回憶都將成為無法觸摸的懷念,太多的東西都流失在歲月的深處,寫下這些,只是為了時刻銘記歲月深處的美好,就算風雨滄桑了年華,依然能用一顆柔軟的心溫暖曾經的記憶。
作者 唐亞紅 湖北黃梅圖書館工作人員 黃岡市作協會員
編 委:陳章華
編 輯:唐亞紅
執行主編:魏鮮紅
主 編:曹錦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