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八大景主要指的是什麼(惠州西湖古八景或是最早的城市八景)
2023-07-08 10:58:23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 東江圖片社供圖
所謂「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自明代以來就不少文人墨客將惠湖與杭湖拿來比較,其中有一個觀點是惠湖是杭湖的「翻版」,有些景點的命名與杭湖雷同。比如民國《惠州西湖志》的纂修者張友仁就認為惠湖有9處景點是效仿杭湖,包括古惠陽八景中的「雁塔斜暉」,也點評說「有因襲比擬『雷峰夕照』之嫌」。
雖然說杭州西湖的名氣確實比惠州西湖大出不少,但是讓惠湖背上「因襲比擬」的模仿之名,作為土生土長的筆者又實在心有不甘。於是考證了一番,看看「雁塔斜暉」和「雷峰夕照」到底哪個出現更早。
首先看看杭州人自己怎麼說。乾隆《杭州府志》對「西湖十景」的由來是這麼解釋的:「自『瀟湘八景』載於《夢溪筆談》,好事者傳為圖畫以後,山水園亭,莫不張皇柯葉,標列澗巖。至明人地理之書,幾於州縣皆有八景矣。『西湖十景』仿自宋人,山色湖光,與其名相副,豈可與後來之強分題品者儷論哉?」也就是說,自從「瀟湘八景」出現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八景」命名之風,杭州的「西湖十景」也是「仿自宋人」。
這個「宋人」,指的就是宋代「瀟湘八景」的創始人——宋迪。
據《中國美術家大辭典》:宋迪,字復古,河南洛陽人,以進士擢第為司封郎。他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遠,遠思高妙,筆墨清潤,禽鳥亦妙。其《瀟湘八景》初未嘗命名,後人乃以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魚邨落照等目之。
到底是哪個「後人」給「瀟湘八景」冠上這麼富有想像力且文雅的名稱呢?答案正是前文所說的《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夢溪筆談》成書於11世紀末,一般認為是1086年至1093年間。書中對「宋迪」一事是這麼記述的:「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看來這個給「瀟湘八景」命名的果然就是沈括。
由此,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特有的「八景文化」,肇始於宋迪,而形成於沈括。自宋迪和沈括之後,「瀟湘八景」衍生為詩畫母題,幾個世紀延綿不絕遠播海內外,產生了豐富的造境抒情和廣闊的文學創意空間,不斷再生,到了明清時期,全國上下任何一個角落,可能都有「八景」了,這或許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就拿惠州來說,前些年筆者到惠陽新圩去採風,路過一個叫「產徑」的行政村,該村居然也有「產徑八景」,而且每處景點還有舊人賦詩!
陳偁是第一個將西湖納入旅遊風景區範疇的惠州官員
那麼,古代惠州的「惠陽八景」,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由誰提煉出來的呢?
答案是北宋惠州太守陳偁。
北宋治平三年(1066),仕途正處在上升階段的陳偁從蔡州通判升任惠州知州。他對惠州做過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整治西湖(那時候還不叫西湖,叫豐湖)。
他發現惠州城西有一個大湖泊堤廢水涸,但民眾仍要交納魚稅,負擔確實很重。於是,他「領經畫,築堤截水」,「東起中廊,西抵天慶觀(今元妙觀),延袤數裡」,還在堤上「中置水門備潦,疊石為橋於其上」。不僅如此,陳偁還在堤兩旁「植竹為徑二百丈」以固堤。這條堤,就是平湖堤;那座橋,就是拱北橋。
一旦拱北水閘閉合,橫槎、新村、水簾、天螺諸泉水就匯合成湖。由於湖面擴大許多,西湖堪稱「廣袤十裡」,自此,「湖之潤溉田數百頃,葦藕蒲魚之利,歲數萬。民之取之於湖者,其施已豐」。「豐湖」一名由此而得,後來因為「湖之浸以負郭西」,才被蘇軾稱之為西湖。
鮮為人知的是,陳偁是第一個將西湖納入旅遊風景區範疇的惠州官員。他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至今仍廣為人知的「惠陽八景」(今稱西湖古八景)。據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地理志》,陳偁明確提出「鶴峰晴照、雁塔斜暉、桃園日暖、荔浦風清、豐湖漁唱、半徑樵歸、山寺嵐煙、水簾飛瀑」的景觀概念。
陳偁也有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將城市景觀歸納為「八景」的地方主官。因為宋迪在長沙時的身份是「轉運判官尚書都官員外郎」,更是以畫家的個人身份創作《瀟湘八景圖》。另外,「瀟湘」不是一個城市的概念,而是涵蓋湘江中下遊流域。
巧合的是,陳偁提出「惠陽八景」的時間,與宋迪做瀟湘八景圖差不多。據嘉靖《長沙府志》記載:「八景臺,在府城西,宋嘉祐中築。宋迪因作八景圖,僧慧洪賦詩更名八境。」
「宋嘉祐中」大約是1056-1063年,比陳偁治惠的時間(1066-1068)稍早幾年。1000年前的宋代,沒有電話和社交軟體可用,等沈括將「瀟湘八景」寫進《夢溪筆談》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二三十年了。
因此,最早出現在文獻典籍中,對「八景」有準確記載的城市,惠州極有可能是第一座。由此也可證明,惠州「雁塔斜暉」比之杭州的「雷峰夕照」,是要早出許多的,不存在模仿抄襲的問題。
(嚴藝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