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藏族舞蹈的文化
2023-07-09 01:56:28 5
藏族文化裡面的舞蹈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後期通過民族融合,更是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逐漸形成現在極具風格特色的藏族舞蹈。跟其他大多數民族一樣,藏族舞蹈通常也來自於生活。下面就來探索藏族舞蹈的歷史文化發展。
藏族的民間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穿著長袖的「楚巴」(藏式長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順邊」的美;而虔誠的宗教心理,則給舞蹈渲染上許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廟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還有:「諧」、「果日諧」、「卓」以及「熱巴」等。
「諧」(歌舞之意):也叫「葉」,俗稱「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為典型,屬於農區的舞蹈形式。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畫《張議潮出巡圖》的儀仗中,數名漢族女子拂動長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見漢藏文化交流歷史之久遠。「果日諧」(意為「圍圈歌舞」):流傳於西藏的日喀則、山南等地。
參加者圍成大的圓圈,隨著領舞者邊歌邊舞,沿順時針方向前進。「卓」(意為「舞蹈」):俗稱「鍋莊」,是流傳於牧區、半農半牧區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稱、曲調與動作風格因地區而異。表演者通過舞蹈體現出他們的宗教心理。「熱巴」:「熱巴」一詞,意為「流浪藝人」、也是人們對其表演形式的稱謂。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繫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迴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西藏山南地區的舞蹈,以充滿濃重勞動氣息、節奏鮮明、步法穩重為特點。《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遊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
除以上介紹的民間舞蹈外,歷史悠久的「藏戲」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戲曲調高亢,舞蹈性強,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只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莊嚴、肅穆。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