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國際生態旅遊島建設(社會觀察霧堵)
2023-07-08 07:20:03
圖為2月25日凌晨航拍海口秀英港碼頭內等待過海的車輛。 駱雲飛 攝
中新網海口2月25日電(記者 王辛莉 )遭遇67年以來最大大霧災害天氣的瓊州海峽疏運接近尾聲。「霧堵」成為海內外輿論關切。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管理也引發新思考。
被譽為「黃金水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三大海峽之一,使海南島成為名副其實的離島。2009年底,這座離島因資源稟賦獨特,獲批建設國際旅遊島,瓊島發展再次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30年前,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下,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最年輕省份,也是中國最大經濟特區。
此次大堵車引發人們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大霧的預測預警能否轉化為應急預案阻止大擁堵?能否開闢海空運輸之外的新通道?上島旅客數量是否需要管控?旅遊產品開發和旅遊產品結構是否合理?
圖為在海口新海港志願服務點,志願者向滯留旅客免費發放食品。 駱雲飛 攝
「霧堵」發生後海口傾全力投入疏導,尤其是海口市民自發成為志願者溫暖了被堵旅客的心。海口市社科聯主席、海南大學教授詹長智坦言,海南應反思「霧堵」事件,提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將措施前置於事發之前。這次是因大霧滯留,下次可能是颱風侵襲。國際旅遊島建設考驗政府的軟環境管理能力。
有媒體披露,隨著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快速推進,每年春節入島自駕遊車輛都保持15%以上的幅度增長。2015年至2017年春運,通過瓊州海峽進出島的車輛分別為39.1萬輛次、57.4萬輛次、68.5萬輛次。今年春運海南進出島車輛將達到83萬輛次。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夏鋒認為,海南應加強交通和承載能力的研究,應用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散客遊、個體遊是趨勢,海南旅遊管理的目標、理念、方法乃至體制機制都需變革。
自駕遊曾經是高端遊,現今已是大眾遊。擁堵給海南生態環境、供應保障以及服務質量都帶來巨大壓力。海南到底能容納多少遊客量的承載力?有網友指擁堵降低了海南旅遊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也給當地居民造成不便和困擾,「限流」既提升海南旅遊的檔次,又給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都帶來良好體驗。
海南省旅遊委原巡視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旅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耀表示,島嶼旅遊的特點是資源獨特但脆弱。綜觀世界知名島嶼旅遊目的地,都對上島遊客有門檻設置。中國是海洋大國,但適合旅遊業發展的島嶼屈指可數。海南獨特的旅遊資源需開發成適合的旅遊產品,讓遊客來選擇產品,進而改善海南遊客結構,提升旅遊業效率,「海南賣的是旅遊產品而不是旅遊資源」。
國家賦予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戰略定位是中國旅遊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海南希望實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遊客的度假天堂「三大願景」。
陳耀認為,背靠大陸,放眼世界,理論上海南不缺遊客資源。海南應以「國際標準」來建設管理大旅遊。同時激發海南百姓主動參與旅遊的主人翁精神,接待好國內外客人。前30年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大成績,未來,海南應更重視發展「質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