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居民的居住文化有著怎樣的特點?
2023-07-08 15:54:58 1
由於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所以造成了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居住文化,考古資料顯示,藏族的居住文化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農區房舍設計周到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於自然條件不一,各地區的建築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異。草原農區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後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屋的最下層一般是飼養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糞等物。住、睡、炊飯,放置家俱等都集中在第二層,中間沒有火塘,火塘上經常放著銅鍋,燒開水或熬條,旁邊一般都有一個銅製火盆,隨時擦得很亮,火盆邊緣放置茶碗,夏天當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們席地圍火而坐,喝茶、進餐或閒談。
室內沒有椅凳,也沒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層則多為經堂,室中整齊清,有貴客光臨,在這裡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貧苦人家,多半只有兩層,很少設有經堂。屋頂用泥土鋪平秋收時在這裡打曬青棵。房屋周圍習慣上還築有一道高約三公尺的圍牆,使牲畜不能隨意跑出,並防止被盜。
牧區居住靈活方便
牧區的家庭設備更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適應於遊牧生活的牛毛帳篷裡。帳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約一尺餘寬,呈長方形,帳脊中央高五尺許,兩邊傾斜及地,用牛毛繩累系於地下木樁,帳篷入口處貼有經文,或布上印有經義的「嘛呢旗」,插於門前。帳篷內同樣設有灶爐,灶爐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線,入口左方為女席,右方為男席,睡臥沒有固定鋪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叄錯或混淆鋪位和座位。
農曆十月草原開始封凍,牧民結束遊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帳房──藏語稱「更沙」裡度過嚴冬。冬帳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後,四壁糊上牛糞,屋頂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風,矮小狹窄,形如窯洞,因製造簡陋,每年都須修補。個別土官如墨、安曲士官等的住房與群眾不同,為一間小木頭房,有地板、木門、布窗、黃銅火盆,伊如經堂,技著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贈畫報,槍架上經常有十幾支槍,不通風,很溫暖,夏天帳房也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關內即黃關以東的整個農業區,住房也分兩層或三層,下層四壁用石塊砌成,上層用木板,其層次分配與草原農區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塊樹立或平堆成笆,以作圍牆。屋內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一般沒有床鋪設備。房頂蓋木板,不用針,只是將較厚的石塊壓上,以免被風吹落,其屋頂大部起脊,部分與草原平頂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無圍牆,一層或兩層。兩層屋的,人住第一層,第二層多用以儲放糧食。住宅形式,均與該地雙區無別,平武藏胞住屋,規模較大,底層空出,高約五尺,不裝板,人住二層,周圍多有欄杆,三層用以懸掛雜物,屋頂用木板鋪蓋。形式獨具特色。蘆花馬河壩一帶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兩層,類似附近羌族的建築。
您可能還喜歡:
神奇的瑤族醫學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獨特的藏族飲茶文化
領略白族文化的藝術薰陶:白族扎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