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限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3 20:19: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衝壓模具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模具的限位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採用模具加工產品或產品部件十分常見,模具通常包括彼此配合的上模、下模。衝壓成型工藝中,上、下模呈上下分離狀態時將待成型坯料置於其間,上、下模合模後坯料便成型為所需形狀,分離上、下模具取出成型件。當模具處在存放區或非工作時段,如果上、下模還是處於合模狀態,會出現模具內部的彈性元件長期受壓而失效以及刃口長期接觸而影響刃口的使用壽命的問題發生。因此在存放區或非工作時段,上、下模無需處在完全合模的狀態,而是在上、下模的合模面之間放置墊塊之類的限位部件,以方便修模或待用,若開啟大型模具進行衝壓時,就需要人工將限位部件取下,以使大型模具可以正常工作,但是常常因為操作工人忘記取下限位部件,導致限位部件損壞,或因限位部件強度過大導致模具本體損壞甚至損壞過程中碎塊飛濺導致傷人事故的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具的限位裝置,在上、下模分離時能夠自動的解除對上、下模的限位。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模具的限位裝置,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的下模的合模面邊緣處的側面與支撐柱的一端鉸接,鉸接軸平行於下模的合模面,支撐柱的另一端呈自由狀,上模的合模面上設置有折彎件,折彎件與支撐柱內腔中設置的斜面構成滑動配合,驅動支撐柱從高位時其下端貼靠在下模的合模面的位置轉動至支撐柱的自由端處在低位狀態。
折彎件與支撐柱內腔中的斜面構成滑動配合,上、下模分離時,彎折件隨著上模在上行的過程中,彎折件抵靠斜面驅動支撐柱向外側傾斜側翻至下模外側,這樣就可以避免操作工人忘記取下限位部件,導致限位部件損壞,或因限位部件強度過大導致模具本體損壞甚至損壞過程中碎塊飛濺導致傷人事故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支撐柱對上、下模限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上、下模分離時支撐柱傾倒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上、下模分離時支撐柱完全傾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上、下模合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鉤子與支撐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6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論述。
一種模具的限位裝置,包括上模A和下模B,所述的下模B的合模面邊緣處的側面與支撐柱10的一端鉸接,鉸接軸11平行於下模B的合模面,支撐柱10的另一端呈自由狀,上模A的合模面上設置有折彎件20,折彎件20與支撐柱10內腔中設置的斜面12構成滑動配合,驅動支撐柱10從高位時其下端貼靠在下模B的合模面的位置轉動至支撐柱10的自由端處在低位狀態。折彎件20與支撐柱10內腔中的斜面12構成滑動配合,上、下模A、B分離時,彎折件20隨著上模A在上行的過程中,彎折件20抵靠斜面12驅動支撐柱10向外側傾斜側翻,折彎件20與支撐柱10脫離後,支撐柱10由於其自身的重力側翻至下模A外側,這樣就可以避免操作工人忘記取下限位部件,導致限位部件損壞,或因限位部件強度過大導致模具本體損壞甚至損壞過程中碎塊飛濺導致傷人事故的發生。
優選的,支撐柱10為截面呈U型槽的短柱狀,在對上、下模A、B限位時U型槽的槽口指向合模面內側,鉸接軸11與支撐柱10一側柱面平行且與柱長方向垂直布置,斜面12設置在U型槽內的上段,斜面12的一邊延伸至槽底中段、另一邊延伸到自由端的槽口處。
為了保證彎折件20能夠平穩地與支撐柱10分離,斜面12與支撐柱10的連接處設置有圓滑過渡。這樣當彎折件20上行至斜面12的上端時,能夠順暢地脫離支撐柱10。
進一步的,折彎件20呈L型,包括與上模A合模面直接連接的豎杆21,豎杆21的下端連接有橫杆22,橫杆22凸伸至支撐柱10內腔中與斜面12構成滑動配合,橫杆22的懸置段還設置有與斜面12吻合的倒角。當模具處在非工作時段時,先將上、下模A、B整體開出工作檯,然後工作人員將支撐柱10立起;當模具需要工作時,壓機打動上模A上行,橫杆22驅動支撐柱10傾倒,不需要工作人員去操作,大大減小了安全隱患。
為了保證氮氣彈簧C不受力,支撐柱10處於限位狀態時的高度大於設置在下模B上的氮氣彈簧C自由狀態時的高度,豎杆21的長度小於支撐柱10的長度。進而更好的保護氮氣彈簧C,同時豎杆21的長度比支撐柱10的長度短,這樣在上、下模A、B合模時才能確保是支撐柱10先接觸到上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