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磨損粉料噴射槍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02:15:46 2
專利名稱:抗磨損粉料噴射槍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粉料噴射裝置。
粉料噴吹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冶金、化工、水泥等領域。如在冶金工業上,高爐用煤代焦,採用噴吹粉煤技術;轉爐噴吹石灰粉,提高爐內脫磷速度;爐後精煉(包括合金化、脫硫、脫磷)也普遍往鋼水包中噴射各種合金粉料和熔劑粉料等。這種根據不同工藝要求,以氣體為載體,用噴射槍噴吹粉料的技術都具有明顯的冶金效果。
根據不同的用途,粉料噴射槍的結構也不一樣,但作為粉料噴射之用的都有其共同點,即粉料噴射時,要求噴射槍有一定的噴射速度,以確保噴吹均勻、穩定,同時要求粉料在經噴射槍所形成的流態中,分布要均勻。上述是所有噴射槍必須具備的。
中國專利CN88106709.1和CN85109727A均涉及粉料噴射槍,它們除具有上述噴射槍的共同特徵外,還有各自的特點。前者採用懸浮增強器和流型增強器二級機構,有助於粉料噴吹速度均勻、穩定和精確控制;後者採用吸入段和注入段兩部分,實行兩級控制,可使粉料噴吹均勻、穩定和恆速。但兩者都未涉及粉料在噴吹過程中,噴射槍的磨損問題。實際上,噴射槍在以氣體為載體,噴吹各種粉料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磨損,導致噴射槍尺寸的變化,使噴吹過程中,粉料速率不均勻、不穩定,粉料在流態中分布不均等,致使粉料噴射槍性能惡化,使用效果下降,甚至使噴槍損壞,頻繁更換噴射槍,噴吹工藝穩定性差,使用效果及經濟效果不良的結果。因此,粉料噴射槍抗磨損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通常,噴射槍主體隨不同用途,由一根或數根同心金屬管組成。一根金屬管時,管外採用耐高溫和耐火材料作保護;兩根以上同心金屬管時,一般是為了多用途,如噴吹多種氣體O2和N2、Ar氣。O2作為氧化劑,N2、Ar作為冷卻劑或攪拌氣體。有時也用輕柴油、重油作冷卻劑。兩根以上同心金屬管之間構成的縫隙作為上述冷卻劑或攪拌氣體的通道,中心管為粉料及其載體(氣體)的通道。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不同氣體為載體,向爐內、熔池內等噴吹各種粉料的,且抗磨損的粉料噴射槍。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方案,首先是採用兩根以上的金屬管作為噴射槍主體,且在中心管的內壁用粘結劑粘附一根抗磨損性能優異的特種陶瓷管,用於通過載體和粉料;而金屬管之間,均有縫隙,縫隙與噴射槍頭部的氣包相通,用於通入氧化劑、冷卻劑或攪拌氣體等。
由於特種陶瓷管在一定的溫度下,具有較高的硬度,經得起高速(20~250米/轉)載體和粉料混合流體的衝刷、磨損和侵蝕,故抗磨損性能優異,其磨損量遠遠小於一般金屬材料製成的中心管,使本實用新型中心管的使用壽命高於普通噴射槍中心管10倍以上。
本實用新型噴射槍在顯著提高中心管壽命的同時,能保證粉料噴吹均勻、穩定和恆速,取得優異的噴吹效果。
附圖1為由兩根同心金屬管構成的粉料噴射槍。
附圖2為由三根同心金屬管構成的粉料噴射槍。
圖1中,1為風包,2為同心管,3為中心管,4為特種陶瓷管,5為冷卻劑或攪拌氣體的輸入管,6為粉料及其載體的噴入口,7為粘結層。同心管2焊接在風包1上;特種陶瓷管4用粘結劑粘附在中心管上。同心管2、中心管3之間的縫隙與風包1和輸入管5相通,用於通入冷卻劑或攪拌氣體;粉料及載體經噴入管6進入特種陶恣管4。
圖2中,11、12為風包,14、15為同心管,13為中心管,19為特種陶瓷管,16為粘結層,17、18為輸入管,20為粉料及載體噴入口。同心管14與風包11焊接在一起,同心管15與風包12焊接在一起。同心管14、15之間的縫隙與風包12和輸入管17相通,用於通入冷卻劑或攪拌氣體,中心管13與同心管14之間的縫隙與風包11、輸入管18相通,用於通入工藝要求和各種氣體,如氧氣,用作氧化劑或燃煤粉,對爐內或罐內熔池進行熱補償等。特種陶瓷管19用粘結劑粘附在中心管13的內壁上。
圖1、2中所輸入的冷卻劑是為了保護噴槍不會快速燒損,保持一定的使用壽命。
圖1、2中,中心管與特種陶瓷管之間的縫隙寬度(即粘結層寬度)為0.15~2.0mm。
權利要求1.一種以兩根以上同心金屬管為主體的中央一根金屬管為中心管的抗磨損粉料噴射槍,其特徵在於在中心管內壁上粘附一根特種陶瓷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射槍,其特徵在於中心管與特種陶瓷管之間的縫隙寬度(即粘結層寬度)為0.15~2.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噴射槍,其特徵在於特種陶瓷管是用粘結劑粘附在中心管內壁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系一種抗磨損性能優異的粉料噴射槍。該噴射槍由兩根以上的金屬管作為主體。其主要特徵是在噴射槍中心管的內壁粘附一根特種陶瓷管。由於該特種陶瓷管具有較高的硬度,經得起高速載體和粉料混合流體的衝刷、磨損和侵蝕,故抗磨損性能優異,使本實用新型噴射槍中心管的使用壽命高於普通噴射槍中心管的10倍以上。
文檔編號B05B7/02GK2098970SQ9122342
公開日1992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1991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1991年8月21日
發明者張柏汀, 朱果靈, 袁宗陽, 張賀林, 周祥, 席常鎖, 任偉, 盧震, 白彥貴 申請人: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