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攻打城池不繞到後面(古代打仗都是以攻打城池為主)
2023-07-07 05:27:00 1
現在中國可以說是海清河晏,戰爭離大家都比較遠,但是軍事仍然是很多人所感興趣的領域,很多不熟悉軍事的人通常會問出各種問題:為什麼古代戰場老是要打城市呢?
這個問題很多大神已經解答過了,簡單點說吧:城市往往除了是交通要道,是軍隊行軍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外,同時也往往是對一個地區進行資源控制的主基地,掌控了城市,才能掌握附近人口,糧食,信息等各項對戰爭有關鍵影響的因素。
但是,如果了解多一點的人就會困惑了,不對啊,我記得中國近代革命歷史是「農村包圍城市」啊。抗戰的時候,抗日根據地也都是在農村地區啊,城市基本是敵偽勢力掌握的,這….
對啊,為什麼我黨能以農村為基本盤取得成功呢?不是說好了掌握城市是關鍵的嗎?
這還真是個好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先看看筆者舉的這幾個例子。
假設古代兩方在打仗,一方在攻城的時候採用奇襲的戰術佔領對方的一座城市,戰爭對城市附近的鄉鎮地區基本沒有什麼破壞,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這附近的經濟秩序照舊,附近農民該種田種田,小販該做生意做生意。農民交稅,小販販賣商品還是到附近這個城市,城市的主人變了,但是這一片的秩序沒變。
還有另一些例子,說是農村包圍城市,建立革命根據地能成功,但近代這麼搞成了的也只是我黨而已。建國初西南地區還有大量的土匪和地主武裝,他們有時也控制了一批地盤,他們怎麼建不起根據地,而是被打得潰不成軍呢?
答案也很簡單:這些人根本不存在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水平。
所以,剛剛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之所以我黨能在農村成功,這在於其強大的組織能力!
20世紀的中國革命史其實存在一個很怪的情況,首先中國當時的境況是很差的,貧困,落後,反動勢力的實力非常強大,作為進步勢力的我黨掌握的資源非常少;但是,在軟實力上,雙方則是反過來的的,因為有先進的意識形態指引,又有毛周朱等偉大的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革命集團內部的組織能力,工作效率等反而是非常高的。這個集團的能力遠不是李自成集團或洪秀全楊秀清集團等能比。
所以,他們能做到古代做不到的一點:以強大的組織能力,調動古人基本無法調動的資源(農村),以開闢偉業。
有人就問了,那古代為什麼不行呢?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那麼絕對,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古代也有類似「人民戰爭」的情況,比如北宋末年北方地區抗金的「八字軍」等,這些人在嶽飛的支持下給予女真侵略者沉重打擊……
不過這是在極少數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情況下,而在絕大部分時候,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古代由於生產力有限,政府的管控力度是很難下放到基層的,基層統治集團往往是鄉紳地主,他們成為封建秩序中統治集團的末端,而這些人的經濟基礎也是取決於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的組織性是很差的,組織性差就意味著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差(這個組織可以是民族,國家等)。比如一個四川種地的農民,朱允炆還是朱棣當皇帝,和他有半毛錢關係?什麼?你說忠君報主?對不起啊,不認字(文化水平太差),啥忠君報主啊。
甚至,是漢人當皇帝或者少數民族當皇帝都和他們沒關係。當然,如果統治者搞民族壓迫,比如徵他們為奴隸,加稅,剃髮易服……那這就和他們有關係了,他們會反抗。
沒辦法,古代就是這樣,絕大多數情況,大家基本不存在什麼很堅定的信仰認同(比如今天的愛國主義,對於大部分古人肯定是懵懂的,古今中外都一樣,這不怪他們,因為以當時社會的鬆散程度,這種認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
古代的農民活都活得艱難,就別想著什麼忠君報國了
而清朝還有異族統治的因素,所以動員力更差一層。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人搞個小冊子宣傳漢地十八省豪傑和他們一起驅逐韃虜,結果還真忽悠住了不少人。
你讓清政府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搞全民戰爭?這根本不可能,大部分人當時的感覺可能是:朝廷要打仗了?哎呦喂,趕緊跑千萬別被徵丁,我還要下地幹活呢。
民國年間的統治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實際上並沒有根本改觀這個情況,畢竟他們也代表著一些鄉紳的利益,你讓他們動員農村?他們只能靠地主,那你認為這些農民對整天欺壓他們的地主會有半點情感嗎?
而我黨不一樣啊,我黨的組織能力是一個成套的體系:靠文化教育,讓貧苦人民認識到舊社會吃人的本質,讓他們奮起反抗;組織大家生產,儘量改善大家生活水平;無數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以身作則當榜樣…
從組織能力和精神面貌來看,20世紀30-40年代,我黨領導的軍隊才是中國唯一的「近代化(現代化)軍隊」,其它軍隊都是舊式軍隊,儘管我黨當時硬條件很差。
「幾乎所有不帶偏見的觀察者都一致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卓有成效、有最好的政治組織系統與最強的紀律性、最有建設性的隊伍。」——1945年7月,美國戰爭信息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
一個現代化的,代表人民的革命組織對抗腐朽不堪的舊式政府,或者是殘暴成性的外國侵略者,那還是相當有勝算的。
那為何只有我黨組織能力強呢?這個道理就更簡單了,代表人民的利益,自然能調動起人民。
作者:雲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