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豫西抗日民主根據地紀念館(探訪中原紅色地圖)
2023-07-31 18:07:32
小樓一夜聽風雨 曾經風雷震九州
——探訪開封中共豫陝區委舊址所在地
古城開封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河南工運、農運、軍運、學運的中心。1925年10月中旬,中共豫陝區委組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五個地方區委之一,也是我黨在河南建立的第一個地方最高領導機構。它不僅在豫陝兩省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共黨史中也是重要的一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琚青青 桑濤
圖為中共豫陝區委舊址。桑濤攝
8月8日,記者在中共開封市委黨史研究室一科科長張雪治的帶領下,來到了中共豫陝區委舊址。它坐落於開封市書店街北口西側,是一棟清末民初風格的兩層木製小樓,磚封簷、小灰瓦、暗紅典雅的木格門窗。
「別看這棟小樓不起眼,它可有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談起這棟小樓的歷史故事,張雪治顯得有些激動,「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李大釗、王若飛、蕭楚女、李求實等都曾在這裡工作活動過。」
中共豫陝區委成立於1925年10月中旬,下轄3個地委、7個特別支部、10多個支部,黨員200多人。起初,中共豫陝區委機關設在鄭州操場街,不久即遷往開封西大街。從此,這棟小樓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河南領導和發動大革命運動的總指揮部。
「黨的早期著名理論家蕭楚女,在開封工作時就曾長期住在這棟小樓上。」張雪治介紹,「1925年,以蕭楚女為主編的《中州評論》就是在開封創刊的。它是大革命時期中共豫陝區委機關刊物,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創辦的第一個刊物,並成為當時黨領導河南人民革命鬥爭的一面旗幟。」
中共豫陝區委在開封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各項革命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至1926年2月,區委已建立鄭州、開封、信陽、焦作、衛輝、洛陽、杞縣、西安等8個地委,彰德(安陽)、西安、三原、赤水、徐州等5個特別支部,黨員已達700多人,為河南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豫陝區委舊址1986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4月,西大街道路拓寬改造,中共豫陝區委機關舊址處於拆遷範圍。開封市參照北京、西安對文物『易地復原』的經驗,並徵得省文物局同意,決定對該建築易地重建。」開封市文物局古建處工作人員範夤璐告訴記者,「當年5月,中共豫陝區委機關舊址被整體落架,結合書店街街道的擴寬,位於西大街3號的這座革命舊址在西南方向易地重建。」
如今,在中國歷史風貌古街書店街文化浸染中,這棟歷經百年風霜的小樓靜靜地矗立著,承載著河南大革命運動的輝煌節點,鐫刻著那段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
「《中州評論》在河南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琚青青 桑濤
「就是在這座小樓上,中國共產黨創辦了在河南的第一份刊物,主編就是蕭楚女。」中共開封市委黨史研究室一科科長張雪治說,「當年,《中州評論》為書店街文化氛圍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後,黨中央和中共北方區委十分重視在開封開展的工作。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王若飛、蕭楚女、李求實等一批共產黨員先後來到開封,開創了黨在河南工作的新局面。
「蕭楚女是我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中國共產黨優秀理論家。」張雪治說,「1925年8月,蕭楚女受共青團中央的派遣到河南工作,在省會開封他的公開身份是省立一師的教師,實際擔負著黨的宣傳工作。」
1925年9月1日,由蕭楚女擔任主編的《中州評論》在開封創刊,10月下旬正式成為中共豫陝區委機關刊物,發行通訊處設在開封南書店街23號的河南書店。
《中州評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公開出版的第一個紅色刊物,是以政治評論為主的時事期刊,開始為3天一期,後改為不定期出版,是在河南傳播馬列主義、指導革命活動的重要陣地,並在國內十多個省市設有17個代辦處,共出版35期。
《中州評論》創刊號文章《我們見面的話》中說:「《中州評論》出世了!《中州評論》是為什麼而辦的?回答這個問題,非常明顯。《中州評論》是在河南出版,是特別為河南人而辦的。它將告訴河南的一切人們,在這個反帝國主義的國民革命當中,應有的責任,應有的工作……」
1926年年初,《中州評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又斷斷續續出版了幾期後停刊。因被反動軍閥通緝,王若飛、蕭楚女等先後離開古城開封。1926年3月,中共豫陝區委在開封改組,恢復和發展全省革命運動,迎接北伐戰爭。
「《中州評論》對河南革命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張雪治表示,「《中州評論》在河南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對河南革命事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讓古都開封在文化傳承中前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桑濤 琚青青
中共豫陝區委舊址位於書店街北口,書店街這條古街也是開封文化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書店街長度雖然只有620米,但名氣不小。」開封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於海剛介紹說,「書店街是我國唯一一條以書店命名的街道,初建於北宋時期,以經營書籍字畫、文房四寶而聞名。」
目前,書店街的建築多是明清閣樓建築形式,展現出古城開封的歷史風貌。上世紀20年代,李大釗、蕭楚女等革命志士曾在此領導革命運動,創辦進步刊物,宣傳進步思想。
為打造特色歷史文化名街、展現古都街道風貌,2011年,開封市政府對書店街進行全面整治改造。「我們從協調鄰裡關係和整治衛生死角入手,營造社區和諧優美環境。」龍亭區北書店街道辦事處縣街社區主任徐秋紅說,「老社區『不老』。現在,社區鄰裡和睦、衛生整潔。今年,我們在開封市『四面紅旗』社區評比中,還獲得了『服務群眾』這面紅旗。」
讓老社區「不老」,讓古都開封在文化傳承中前行!
「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開封千年歷史沉澱出的文化基因與旅遊產業發展實現高度融合。」開封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滿庫表示,「突出文化創意,實現『文商旅』融合,打造『一城宋韻、八朝開封』的特色品牌。」
項目帶動,多業態發展。目前,開封市以書店街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旅遊商業街區、旅遊文創園區、精品民宿集聚區相繼建成,帶動開封文旅產業向「高端要素 文化」加速轉變。
僅在今年,開封又確定了8大類、36個重大文旅項目,投資總額突破1000億元。
作為「柱石」產業的文化產業,在開封越做越精彩。
數據顯示,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66.2億元快速遞增至2017年的106.5億元,年均增速10.7%,佔GDP比重達到5.64%,居全省第2位;2018年,開封市遊客接待量6806.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0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1%和24.6%。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領。「古城開封的『根』和『魂』集中在城牆文化帶、千年中軸線文化帶、大運河及水系文化帶『三條文化帶』上。要以『三條文化帶』修復展示為抓手,加大老城區整治保護力度,守好生態宜居魅力古都之魂。」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表示,「持續推進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六個融合』,推進開封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