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母防松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4 17:29:06 1
專利名稱:螺母防松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防止連接螺栓螺母在受衝擊、振動時產生鬆動的裝置。
機器在很多情況下是用螺栓連接緊固的,其受衝擊、振動部位的連接螺栓容易鬆動而影響機器的正常運行。
為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是採用人工檢查和採用一些防松件,如化學工業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機械設計手冊所列的幾種防松方法。但有些連接螺栓是不能經常檢查的,而機械設計手冊上的幾種防松方法要麼不可靠,要麼不能使螺母在最佳位置緊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螺母防松裝置。它能可靠地防止螺母在受衝擊、振動等不利情況下鬆動並使螺母在最佳位置緊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連接螺栓之螺母與被連接的機器緊固件之間放置一對防松墊圈,墊圈為碟形,正面為從圓心向圓周方向放射形棘齒,背面留有一凸榫,其基本結構為一種螺母防松裝置,它包括螺檢和螺母,其改進是在螺栓上還套有一對防松墊圈,所述防松墊圈均為環狀碟形,正面為從圓心向圓周方向的放射形棘齒,防松墊圈的背面留有凸榫,在螺母上設有凹槽,在被連接的機器緊固件上也開有凹槽。
使用時兩墊圈正面相對,背面之凸榫分別與螺母和機器緊固件上的凹槽嵌合。棘齒的傾斜方向決定了兩墊圈間只能向右旋方向轉動,左旋時將被棘齒止動,從而達到螺母防松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中的防松墊圈仿照棘輪棘爪原理,防松效果非常可靠,兩墊圈棘齒為多個均勻分布,保證螺母能在最佳位置旋緊。
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實施例和附圖給出。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螺母防松裝置安裝圖;圖2是防松墊圈的正視圖;圖3是防松墊圈的剖視圖;圖4是防松墊圈的A-A局部剖視圖;圖5是螺母正視圖;圖6是螺母剖視圖。
以下結合
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及工作情況參閱圖2、圖3、圖4,防松墊圈3、防松墊圈4的形狀與構造是一樣的,即每個墊圈的一個端面上均勻分布12個棘齒,這些棘齒從圓心向圓周方向成放射狀排列,且沿圓周均勻分布。
棘齒與背面平面的夾角為7度,棘齒頂到齒根按逆時針方向加工,棘齒的方向為左旋,即將防松墊圈按棘齒向上的方向平放時,棘齒的形狀為左高右低。防松墊圈形狀為碟形,即墊圈有棘齒的一面向上凹進,圖3畫出的實施例中,其球面半徑為300毫米。
參閱圖5、圖6所示的螺母零件圖,在螺母的一個端面上加工有凹槽9,圖中所示的凹槽寬為3.5毫米、深為2.5毫米,螺母的對角長為34.6毫米,螺孔直徑為20毫米。
圖1畫出了本防栓裝置的安裝示意圖,它包括一個螺栓1,螺母2,防松墊墊3、防松墊圈4、緊固件5,防松墊圈均具有棘齒6、並分別具有凸榫7和凸榫8,而螺母2的一面開有凹槽9,機器緊固件5上也開有凹槽10。
安裝時,將防松墊圈3、4相對使用,把凸榫8對準凹槽10嵌入使防松墊圈4不能轉動,將凸榫7對準凹槽9嵌入使防松墊圈3隨螺母2轉動,右旋擰緊螺母時克服防松墊圈3、4之間的滑動摩擦;當有左旋(鬆動)趨勢時,防松墊圈3、4之棘齒阻止其左旋,從而起到防止鬆動作用。
為了避免兩防松墊圈齒頂接觸時較緊,嚙合後較松現象,防松墊圈為碟形,以彈性變形消除之。棘齒沿圓周均勻分布使螺母能在最佳位置緊固。
權利要求1.一種螺母防松裝置,它包括螺栓和螺母,其特徵在於,在螺栓1上還套有防松墊圈[3]和防松墊圈[4],所述防松墊圈均為環狀碟形,正面為從圓心向圓周方向的放射形棘齒[6],在防松墊圈[3]的背面留有凸榫[7],在防松墊圈[4]的背面留有凸榫[8],在螺母[2]上設有凹槽[9],在被連接的緊固件[5]上開有凹槽[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松裝置,其特徵在於,棘齒[6]沿防松墊圈的圓周均勻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松裝置,其特徵在於,棘齒[6]與防松墊圈平面的夾角為7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松裝置,其特徵在於,棘齒[6]的方向為左旋。
專利摘要一種螺母防松裝置,它包括螺栓和螺母,其改進是在螺栓上還套有一對防松墊圈,所述防松墊圈均為環狀碟形,墊圈的一面設有棘齒,背面留有凸榫,在螺母上設有凹槽,在被連接的緊固件上也開有凹槽。使用時兩墊圈正面相對,背面之凸榫分別與螺母和緊固件上的凹槽嵌合。棘齒的傾斜方向決定了墊圈只能向右轉動,左旋時將被棘齒止動,從而達到螺母防松的目的。
文檔編號F16B39/12GK2342159SQ9620444
公開日1999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1996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1996年2月14日
發明者景同祥 申請人:景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