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墊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01:23:16
專利名稱:坐便墊圈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衛生機械設備,是坐便的附加裝置。
目前,公知的坐便墊圈為環形,多用彈性材料製成,其功能是使人體與坐便口隔離和軟接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有坐便裝置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特別是老弱病殘人希望使用衛生、方便的坐便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坐便墊圈裝置,安裝在現有的坐便口上,在使用者的控制下,對人體的不潔之處進行溫水衝洗和熱風吹乾。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墊圈外殼中,固定噴頭、活動噴頭、熱風彎管與墊圈外殼螺紋聯接,其中活動噴頭是通過空心軸和軸承座與墊圈外殼聯接的。與空心軸為一體的活動噴頭,在墊圈外殼內側伸出,置於坐便池內。空心軸的兩端在墊圈外殼外側伸出,一個軸端聯接手柄,用來調整活動噴頭的噴射方向。另一個軸端折彎向下,插接軟管,軟管的另一端與有壓溫水源相通。熱風彎管的一端是墊圈外殼內側的噴口,熱風彎管的另一端伸出墊圈外殼外側,與熱風機插接,熱風機採用理髮用的電吹風。有壓溫水源在無溫水供應地區,可採用一臺電熱恆溫水箱,在水箱內安裝浮球式自動供水裝置,與自來水連通。在水箱底部,安裝電熱盤和溫控器。在水箱下部,安裝兩臺微型水泵,將溫水沿軟管送至固定噴頭和空心軸。熱風機、電熱盤和水泵必須接地線保護。
由於採用了上述方案,人們在使用坐便時,只需按動噴水開關和熱風開關,即可對人體的不潔之處進行溫水衝洗和熱風吹乾,方便又衛生。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坐便墊圈構造圖,圖中去掉了上蓋。
圖2是
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
圖1的B-B剖視圖。
圖4是
圖1的A向視圖。
圖5是
圖1的B向視圖。
圖6是
圖1的C向視圖。
圖7是電熱恆溫水箱的構造圖。
圖中1.固定噴頭 2.墊圈外殼 3.活動噴頭 4.空心軸 5.手柄 6.軸承座7.熱風彎管 8.熱風機 9.軟管 10.軟管 11.彈簧 12.水箱體 13.浮球式供水裝置 14.電熱盤 15.自來水接管 16.水泵出水管 17.水泵 18.閥門19.電氣控制板 20.溫控器在
圖1中,固定噴頭(1)與活動噴頭(3)相對設置。空心軸(4)與墊圈外殼(2)的直邊平行設置。空心軸(4)是一個細長管,一端折彎聯接手柄,另一端折彎接軟管。在空心軸(4)上有彈簧(11)的掛板,彈簧(11)的扭力使活動噴頭(3)保持在垂直位置,如圖2所示,活動噴頭(3)與空心軸(4)為一體,且相互垂直。熱風彎管(7)的一端為圓柱形,噴口一端為矩形。如圖3所示,固定噴頭(1)上螺紋聯接多孔噴嘴。如
圖1、圖2、圖3所示,固定噴頭(1)、軸承座(6)、熱風彎管(7)與墊圈外殼(2)螺紋聯接。墊圈外殼(2)的底板是環形平板,其外形是半個矩形與橢圓形的結合體,中心是橢圓形內孔。墊圈外殼(2)的上蓋外形是半個矩形與橢圓形的結合體。如圖6所示,墊圈外殼(2)上蓋外邊緣兩側有半圓形豁口。如圖2、圖3、圖5所示,墊圈外殼(2)的上蓋一面有凹槽,固定噴頭(1)、軟管(10)、空心軸(4)、軸承座(6)、彈簧(11)、熱風彎管(7)置於凹槽內,墊圈外殼(2)的另一面為平面,其一端有半圓形凸起,在凸起處內側有一個圓孔。墊圈外殼(2)的上蓋中心是橢圓柱面內孔,在橢圓柱面上有一個圓孔和一個矩形豁口。
權利要求1.一種坐便墊圈裝置,其特徵是在墊圈外殼中,固定噴頭、活動噴頭和熱風彎管與墊圈外殼螺釘連接,其中活動噴頭是通過空心軸和軸承座與墊圈外殼聯接的,空心軸的一端聯接手柄,空心軸的另一端折彎插接軟管,與有壓溫水源相通,固定噴頭插接軟管與有壓溫水源相通,熱風彎管的一端聯接熱風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墊圈裝置,其特徵是墊圈外殼底板是環形平板,底板外形是半個矩形與橢圓形的結合體,底板中心是橢圓形內孔,墊圈外殼上蓋外形是半個矩形與橢圓形的結合體,一面有凹形槽,另一面一端有半圓形凸起,在凸起處內側有一個圓孔,墊圈外殼上蓋中心是橢圓柱面內孔,在橢圓柱面上,有一個圓孔和一個矩形豁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墊圈裝置,其特徵是固定噴頭與活動噴頭相對設置,固定噴頭上螺紋聯接多孔噴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墊圈裝置,其特徵是活動噴頭與空心軸為一體,空心軸兩端有折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墊圈裝置,其特徵是熱風彎管一端為圓柱形,噴口一端為矩形。
專利摘要一種衛生間內使用的坐便墊圈裝置,它是在墊圈外殼中設置了固定噴頭、活動噴頭和熱風彎道。其中活動噴頭是通過空心軸上的軸承座與墊圈外殼聯接的。空心軸的一端安裝有手柄,空心軸的另一端插接軟管與有壓溫水源相通。固定噴頭接軟管與有壓溫水源相通。熱風彎道的一端是熱風噴口,熱風彎道的另一端插接熱風機。在使用者的控制下,能對大小便後人體的不潔之處進行溫水衝洗和熱風吹乾。
文檔編號A47K13/30GK2600038SQ0229247
公開日2004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8日
發明者張懷玉 申請人:張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