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的人文條件(齊齊哈爾一個城市的遺憾探微)
2023-07-15 04:15:24
原創:龐志澍
齊齊哈爾火車站
齊齊哈爾曾經做過黑龍江首府255年,如今輝煌的往事已經被人們遺忘。從輝煌至平庸,齊齊哈爾到底經歷了什麼?今天筆者從歷史、文化根源等方面來解讀一下。
錦州筆架山,退潮時可以走到對岸
我對齊齊哈爾的情感籍貫上寫著「遼寧錦州」,我卻沒有太多印象,只在大約十幾年前去過一回,印象最深的是筆架山趕海。下午時分恰逢海水漲潮前,同事非要涉海水登島。當地人勸阻道:海水快來了,還是乘船安全。我一向惜命,順勢上船。有幾個同事非要「挑戰自我、挑戰大自然」,結果沒等走到對岸,水就漲到胸口了,此處海平面下又是礁石,氣力不夠不說,看不到腳下海底的情況,極易被礁石絆倒。不出所料,一個女同事栽倒了,膝蓋被礁石磕了一個很深的口子,血流不止。幸虧附近有船,把那幾個「英雄」救了上來。到了筆架山上,女同事連嚇帶冷,顫慄不止,一行人哪有心思再好好玩,草草結束了錦州行程。
秋日勞動胡
齊齊哈爾才是我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今年50歲,一直生活在這片熱土上,我愛這裡,離不開這裡,這點可以從我的以往文章看出來。故土難離!不管你承不承認,產業結構單一、人口老齡化、人口數量減少、經濟減退、候鳥經濟(退休人員,夏住齊齊哈爾,冬住南方,積攢了一輩子的錢,都拿到南方買房子了)等情況的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朝疆域圖(1644年-1840年)
遺憾之一:痛失國土,生而悲壯1691年齊齊哈爾城誕生,作為一個清朝邊疆首府城市,從建設之初就是為了抵禦外族侵略。也正因為此,齊齊哈爾從建城開始,就肩負了沉重的負擔或者說肩負了沉重的責任,歷史使命顯得那麼悲壯而繁重。
之所以使用悲壯是因為涉及清朝的黑龍江土地、治權等方面的不平等條約數量極多,割讓領土面積巨大。
奢靡的清宮生活
大致整理一下,涉及黑龍江的條約(以下條約大致內容附後)如下:
❶.《尼布楚議界條約》,簡稱《尼布楚條約》。
❷.《璦琿城和約》,又稱《璦琿條約》。
❸.《中俄天津條約》。
❹.《中俄北京條約》,又稱《中俄續增條約》。
❺ .《奉天交地暫且章程》。
❻.《交收東三省條約》,又稱《俄國撤兵條約》。
❼.《樸茨茅斯條約》。
❽.《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
愛輝歷史博物館中抵禦沙俄1900年作戰場景
中俄籤訂的《璦琿條約》割讓了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中俄籤訂的《中俄北京條約》又割讓了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從此庫頁島、海參崴都改名換姓了。
這樣的一個做了255年省會城市因為清廷的腐敗、無能而受連累,他能沒遺憾嗎?目睹清朝的無能慘狀,譚嗣同寫下:「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是不是感受到了遺憾,才有感而發的?
清朝割讓的北方領土
遺憾之二:備受欺凌,無力回天1900年義和團運動,清廷無暇兼顧東北。俄國遂派兵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和海蘭泡慘案。1900年7月16日,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
8月28日,俄國軍隊佔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
1934年,黑河對岸的海蘭泡
經常會有網友問,清朝兵數量眾於沙俄,為何屢次失敗?
清朝初期,官方沒有統計過清、俄邊境長度,後來的國境線又屢次變化,所以沒有確切的數字記載。當時黑龍江和沙俄的邊境長度約3000多公裡。
清初,外興安嶺土地尚屬於清朝,是黑龍江將軍的轄區。黑龍江將軍,全稱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是當時黑龍江最大官員,衙門駐地齊齊哈爾。清初黑龍江將軍的轄區非常大,東至畢佔河,南至松花江,北至外興安嶺,西至外蒙古車臣汗部遊牧地,南北寬度3800餘裡,東西長度3100餘裡。大約面積80多萬平方公裡。
清朝黑龍江將軍轄區
據乾隆時期《乾隆會典》記載:「東三省駐防點處,兵35360人。」另據《欽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五兵制志,黑龍江駐防八旗的具體分布和兵丁人數統計如下:
乾隆時期黑龍江駐防八旗兵統計表
另據記載:清鹹豐八年(1858年),黑龍江將軍麾下:前鋒兵146人,領催兵748人,披甲兵9213人,匠役兵152人,屯田兵800人。合計:11059人。
下圖中單位為:人/平方公裡,以黑龍江1820年為例,當時每平方公裡0.51人。
1萬清兵即便全放在3000多公裡的邊防線上,每公裡也才3人,何況這1萬人還不全是戰鬥部隊。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這1萬清兵如同「海底針」一般。至於清兵為何如此少,無非是:1.清初,大批清軍入關;2.連年徵戰,國庫空虛,軍隊補給不足,現有部隊的供給尚且「東拼西湊」,如何招募新兵;3.八旗軍戰力極強,清朝四處徵戰,不但不給東三省補給人員,還要徵調東三省的八旗軍去異地打仗。4.黑龍江地廣人稀,即便想招募漢軍,也是無人可用。
故而,痛失國土,備受欺凌,有心報國,無力回天。黑龍江將軍也是難為「無米之炊」,只落得「殺身成仁」的悲壯!遺憾至極了吧?!
清朝東三省人口密度表
遺憾之三:遍插異幟,飽受奴役1900年8月28日,俄國軍隊佔領齊齊哈爾,1905年9月之後,俄國軍隊才從齊齊哈爾撤軍。但中東鐵路沿線一直有相當數量的俄國守備軍隊、鐵路人員駐紮、生活。雖然沙俄政府在1917年經十月革命,被推翻。但大批白俄、沙俄貴族以及反對蘇維埃政權的俄國人湧入了黑龍江。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居留地,也享有一定特權。
從1931年10月15日,日本侵略軍兵臨泰來,馬佔山所部打響抗戰第一槍,到11月19日4時,經過1個多月的戰鬥,馬佔山部隊已經彈盡糧絕、武器裝備極度匱乏。無奈,馬佔山率軍撤離齊齊哈爾。1931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者開進齊齊哈爾城,從此齊齊哈爾進入了長達14年的黑暗統治。
日佔時期,齊齊哈爾街景
隨著「少帥」帶領「正規軍—奉軍」撤出山海關,黑暗中能為齊齊哈爾人民帶來些許希望和光明的就是那些還堅持在白山黑水間抗日的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和地下黨、特工了。由於當時齊齊哈爾是省會,日本人尤其看重,駐軍部隊、偽軍、憲兵、特務、偽警察數量要多於其他地方,所以欺壓更甚、奴役更甚。
330年的歷史,有45年,自己的土地上插著侵略者的國旗,你說這遺憾不?
日佔時期,齊齊哈爾街景
遺憾之四:農牧文化,無根浮萍齊齊哈爾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先以遊牧文化為主,再遊牧文化、農耕文化相結合(以下簡稱農牧文化),解放後以農耕文化為主。
1911年以前的220多年裡,齊齊哈爾一直以遊牧文化為主導,崇武輕文,信奉薩滿教,以遊獵為生,住草房,貼窗紙,吸旱菸等等風俗習慣。連早期的官衙都如本地建築一般,茅草為頂。
齊齊哈爾人愛吃烤肉,且最極致時,不奈一年貓在屋內6、7個月的寂寞,一定要搬到戶外來吃,揮汗如雨、赤膊上陣,如此不登大雅之堂的行為,齊齊哈爾人卻樂此不疲。食材、作料、烹飪手法趨於原始,我個人以為根源就是遊牧文化潛移默化於血液中之故。
隨著漢族進入黑龍江,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不斷碰撞,又逐漸吸納其他文化,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農牧文化。比如一些飲食習慣、語言、風俗。東北人嗜酒,與氣候、風俗有關;什麼「馬葫蘆」(日語)、「嗯哪」(滿語)、「布拉吉」(俄語)都成了東北話;我小的時候,無論漢族、滿族還是其他民族,孩子都放在「悠車」裡養大;藏貓乎(藏貓貓,滿族語藏馬戶)、歘「嘎拉哈」、扇「pià jì」(不知道咋寫)等遊戲都玩過;過年看過「大秧歌」(解放前,漢族稱秧歌叫「達子秧歌」,由於帶有欺蔑性,後改名為大秧歌);甚至於宗教信仰,農耕文化本信奉道教、佛教,來到東北後,結合遊牧文化的薩滿教,居然弄出了「跳大神的」………
嘎拉哈
另外,黑龍江又是東三省的一個異類。遼寧、吉林好多地方有口音,甚至是一地一口音;黑龍江人卻少有口音,基本上就是一嘴普通話,偶爾蹦出幾個東北地方特有的單詞。黑龍江與遼寧、吉林風俗習慣、吃食也有些許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遼寧有土著漢族人,其又慢慢移民到吉林。而黑龍江沒有土著漢族人,所有漢族人都是後來的,而且來自五湖四海。
東北凍梨
至今,農牧文化,由於政權更迭;執政位置的民族變更;少數民族要麼沒有自己的文字,要麼沒有地方使用自己的文字,導致這種有特色的農牧文化已經越來越被遺忘。農牧文化,如浮萍般,由於沒有更久的文化積澱,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在近幾十年中已經消失殆盡了。
齊齊哈爾農牧文化,存在時間也就100來年,受時代影響,這種特色文化慢慢消失了。而齊齊哈爾城以及文化恰恰是建立在遊牧、農牧文化之上的。沒了文化根源,沒有文化認同的城市,你說這遺憾不?
由於文化積澱時間短,大家都不在乎一些老的地名、街道名。導致特有稱謂不斷減少,即便還存在,年輕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老的稱謂,如:「齊齊哈爾」、「卜奎」、「扎龍」,許多年輕人對這些詞不屑一顧,故而真有不少本地年輕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於廣告宣傳的角度,隨意更改小區、街道、公交站點的相關稱謂。如:「龍門小區」、「惠民小區」,這些稱呼還有歷史的影子在。而現在的名字叫做什麼「華府」、「花苑」貌似高大上,其實誰又能記得住呢?又有什麼文化內涵呢?
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
我年輕時號稱齊齊哈爾「街(gāi)溜子」,如今齊齊哈爾的小區名我真的叫不上幾個了。在北京,公主墳、八王墳、大北窯、酒仙橋這些地名不是還在用嗎?為什麼,齊齊哈爾孟母廟、塔公墳等就留不下來呢?這些名稱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名字嗎?歷史比別人短,消失的卻比別人多!哎,遺憾!
消失的齊齊哈爾正陽大街(卜奎大街中段,金茂大廈至百貨大樓段)
遺憾之六:名優品牌,消失殆盡齊齊哈爾,隨著經濟的衰退,多少百年老字號、地方明星企業、優質產品香消玉損。正如我之前文章寫過的「明月島」啤酒、「中市場」、「龍江飯店」、「厚德福」以及「雙永」牌菜刀、「復興東」、「嫩水」牌肉棗、雄鷹獵槍、黑加侖軟糖。這些土生土長的企業、產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消失了。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還有關閉的各種工廠,如燈泡廠、搪瓷廠、陶瓷廠、針織廠、紡織廠等等。搬走的學校,剛解放的就不提了,那是國家的安排,必須服從。可是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的出走,確實出人意料。假如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有學生1萬人,每人每月消費1200元,這1200萬會解決富拉爾基多少個家庭的生計。這樣的事情發生,遺憾不?
80年代,副食品中市場(轉自卜奎書院公眾號)
齊齊哈爾的工廠式微,有人說這是產業結構性問題。那好,工廠放下不提,單問「明月島」啤酒廠,齊齊哈爾500萬人口,養活不了一個啤酒廠?咋就消失了?有人說:「別說你「明月島」啤酒了,中華牙膏都把品牌賣給老外了呢。」其實,那是你不了解情況,「中華」是民族品牌,不可能賣給老外,老外只是租借「中華」這個牌子,而且得向品牌持有者,保證銷量和新品研發。
1984年1月13日,齊齊哈爾龍沙公園冰燈(澄江閣北側)
遺憾之七:旅遊項目,差強人意齊齊哈爾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舉辦「齊齊哈爾冰燈遊覽會」,辦了20、30年,冰燈都是齊齊哈爾各大廠免費製作的。小時候,確實見過老外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人,那時候見老外,如同見到了珍稀物種,是要圍觀的。時過境遷,工業老大哥日子一不好過,冰燈就難得一見了。
綠色食品博覽會,齊齊哈爾幹了十幾年,當時也是風生水起,後來不見了。黑龍江省開始舉辦綠色食品博覽會,地址選在哈爾濱。
526化學部隊日本士兵
前幾年,日本遺留在齊齊哈爾的芥子氣彈洩露事件,居然看到省級新聞媒體寫道,此乃「731」部隊遺留的產物。其實此乃「516」、「526」部隊遺留的產物。「731」盡人皆知,「516」鮮有人知!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提黑龍江歷史,有250年歷史的齊齊哈爾,鮮少提及。什麼原因自己想吧!
旅遊業內人士說:齊齊哈爾只有扎龍自然保護區可玩,烤肉可吃。龍沙公園,先是少了動物,後又沒了遊樂設施,已經「廢了」。前些陣子去了五大連池,那裡原來叫德都縣,現在叫五大連池市,名字的變化也反映了些問題。五大連池風景區已經被評為5A景區了。扎龍與五大連池旅遊,同時期起步的!
齊齊哈爾天遠閣
遺憾之八:「歷史」建築,淪為打卡地提及齊齊哈爾「修復」的保護建築,是我心中之痛。齊齊哈爾相較南方城市歷史短的太多,本就沒有太多歷史建築,卻被「修復」,說是「修舊如舊」,哪個又是往昔模樣?至我記事時起,至今也就「澄江閣」、「天遠閣」、「齊齊哈爾博物館」幾個堪稱精品,其餘的泯然眾人。高、大、上、新成了修復古建築的主旨,這樣不僅破壞了古建築,更是文化不自信、沒有歷史審美觀的表現。
齊齊哈爾凡是修繕過的歷史建築,都經不住推敲的。例如:北大街的大草房,明明是民宅,磚雕卻出現了麒麟。如今院子內又修了個亭子之類的建築,100年前,少數民族生活這麼愜意?某後人故居,重新修繕,對南居然開了2個大紅漆門,房間有8、9間之多,這既不符合當時四合院的樣式,也有僭越的嫌疑。當時王、侯、公、卿住幾間房是有法律規定的。為什麼清建築老提「明三暗五」?就是此理,你蓋這麼多間房、漆紅色大門,這是清廷不允許的。此類問題多如牛毛,這裡就不舉例了。
看到磚雕上的麒麟了嗎?麒麟豈是清朝普通百姓可用之物?
這樣的建築如何面對歷史?如何面對後人?此類建築已經淪為網絡紅人打卡地了。我不管別人,自己是絕對不給贗品捧場的!
我一直在舉杭州的例子,雷峰塔倒了,當地沒清除倒塌的廢墟,而是用玻璃把廢墟圍起來,在外邊修了一個更大的、新的「雷峰塔」。被圍上的廢墟成了年輕人愛情的許願地,每天都有數不清的鈔票被扔到廢墟上,這也成了一個景觀,同時肯定是創收了!能不能學一學人家,一堆廢墟也是獨特的文化,這叫自信!
照片左側寫著齊齊哈爾西丘上,齊齊哈爾茂密的榆樹。右側寫著國境警備。
遺憾之九:原來省會,淪為四線近現代歷史中,由省會變成地級市的,整個中國也就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吉林的吉林市、安徽省安慶、河南的開封、河北的保定這幾個城市,齊齊哈爾就在其中。黑龍江歷來都有「哈齊牡佳」一說,可如今只剩下面積了。不,面積也減小了,林甸、泰康劃給了大慶。GDP更是落後兄弟城市了,當了250多年的「大哥」,如今齊齊哈爾已經淪落成了所謂「四、五線城市」了。失落不?
省會是國家定的,我們只能接受。這「四、五線城市」如何受得了?
建設中的昂昂溪火車站
身為齊齊哈爾人只能接受,只能嘆息幾句,等待好的那一天吧!
依回憶,憑資料,講述我所知道的大美齊齊哈爾!我是@碧林細雨聽風酌酒,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點讚。謝謝!
參考資料:
《東三省韓俄交界道裡表》,作者:聶士成
《清代東北人口社會研究》,作者:趙英蘭
《黑龍江地區歷史簡況》,源自:《黑龍江地方志》
《日軍526化學部隊相冊被發現》,作者:鄒德懷,相冊收藏者
以下沒興趣,可以不看!
與黑龍江有關的條約,描述如下:
《尼布楚條約》,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籤訂,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籤訂。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羅斯。承認貝加爾湖以東,格爾必齊河以南,額爾古納河以北的33萬平方公裡土地,是俄國的領地。此條約個人以為算是一個平等條約。
《璦琿條約》,1858年5月28日(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準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是1858年(鹹豐八年)6月13日清朝與沙皇俄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沙俄獲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權。
《中俄北京條約》,是俄羅斯帝國和清朝於1860年(鹹豐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在文字上,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齊齊哈爾設立俄國領事館也從此時開始。
《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中國清政府和沙皇俄國政府於1900年11月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在旅順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該章程名義上將東北三省自俄交還中國,實質上卻將東三省置於俄國軍事、政治力量的控制之下,而俄國也可藉此避開各國的譴責。該章程,國人強烈反對。清政府拒絕批准。
《交收東三省條約》,又稱《俄國撤兵條約》,1902年4月8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清政府與沙皇俄國政府在北京籤訂,沙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時間撤完。
第一期撤軍如約實行,沙俄撤走在奉天省(今遼寧)遼河以西的軍隊。但1903年4月第二期撤兵時卻違約不撤,反而於1903年4月18日照會清廷外務部另提所謂「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並重新佔領瀋陽,沙俄妄圖霸佔東三省進行統治。
《樸茨茅斯條約》,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在美國經過了長達25天的談判後籤訂的。表面上看,清政府收回了東三省的土地和管理權。中國付出的代價是:將俄國從中國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均轉讓給日本。俄羅斯政府將從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均移讓給日本。而且日、俄在中國領土上為了「保衛」其鐵路,每公裡留駐守備隊15人。為日後日軍侵華留下了伏筆。真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是清政府與日本籤訂的不合理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日俄《樸茨茅斯條約》中給予日本的各項權利。設立「中日木植公司」,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採伐林木。日本得繼續經營戰時擅自鋪設的安東(今丹東)至奉天的軍用鐵路至1923年,屆期估價賣給中國。日本得在營口、安東和奉天劃定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