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最差的高成本電影(票房頻頻破千萬)
2023-07-14 21:48:42 2
一、東北電影發跡史最近發現了一件好玩的事情,無論愛優騰還是家庭電視裡的網絡大電影,都有相當一部分東北題材。
其數量之多,完全可以單開一個分類。
去年網大銷量冠軍《興安嶺獵人傳說》,比第二名足足高了一千多萬的分帳票房。
前年的《東北往事之我叫劉海柱》,從鬼吹燈、神探狄仁傑、倩女幽魂等一系列金牌ip中,殺出重圍,獲得了2150萬分帳票房的好成績。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往前數,數到2015年趙家班屠榜的《山炮進城》。
「東北」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網大的流量密碼,懸疑也好,喜劇也罷,沾上「東北」就容易掙錢。
流水的題材,焊死的老鐵。
東北電影的發展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1937年8月,妄圖實現思想和文化滲透的日本,和偽滿洲國沆瀣一氣,成立「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法」,簡稱滿映。
一邊以「日滿一體」「東亞共榮」等口號,美化自己令人髮指的行徑,一邊又不斷拍電影宣揚關東軍的武力。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滿映幾乎壟斷了東北的電影市場,但真相永遠不會被掩埋。
《大鬧天宮》的總導演萬籟鳴老師,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拍出亞洲第一部反戰主題的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邵逸夫先生也因在自家影院放映抗倭電影,被日本人關起來毆打,黑暗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前夕 。
1945年8月上旬,日本戰敗已成事實,為了不讓我們得到這所亞洲第一電影工廠,他們打算一把火燒個乾淨,但被愛國職員發現並制止。
15日,日本投降,20日,滿映理事長服毒自殺,「滿映」易主,更名為「東北電影公司」,後又在此基礎上,擴建成今天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工廠,它一直享有「新中國電影搖籃」的美譽,為中國電影事業創下了很多個第一,並引進了無數優秀的國外影片,是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寶貴的精神糧倉。
有意思的是,東北人譯製外國電影,不說普通話而說東北話,來感受下這畫風奇異的蘇聯老鐵。
在國家統購包銷的時代,長影廠的發展一帆風順,拍攝出了無數反映東北人民精神面貌的佳片。
但到了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國家不再兜底,殘酷的市場競爭之下,長影廠連連虧損,一度到了瀕臨倒閉的地步。
轉機就出現在百花齊放的二十一世紀。
二、制霸網絡電影2007年,作家孔二狗抱著寫著玩的心態,敲下小說《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十年》。
彼時他可能沒有想到,他寫下了 一代人的青春。
12年,同名網劇開播。
同一年,微電影大熱,一個叫張浩的二人轉演員,用一臺索尼dv,邊拍邊學剪輯,耗時幾個月,終於完成了一部73分鐘的微電影——《四平青年之二龍湖浩哥》。
上傳到網上後,火速引起了一千萬的點擊。
2015年,2016年,趙家班的《山炮進城》系列,分別以987萬和1829萬票房成績,當選網大年度冠軍。
在東北題材的網大裡,《東北往事》《四平青年》和趙家班,是頗具影響力的三駕馬車。
在網大野蠻生長的階段,很多電影為了吸引觀眾,追求獵奇、香豔、打擦邊球。
比如《山炮進城》,雖然票房很高,但是因為低俗橋段過多,導致口碑很差,這也讓「粗製濫造」和「博眼球」,在很長時間裡是觀眾對網大的壞印象。
2016年,網大的市場規模已達到10億。
與此同時,行業要求整頓,整改涉及低俗,暴力和髒話頻出的內容,這給網大帶來了沉痛的打擊
一時之間風雨晦暗,東北喜劇題材的網大數量銳減。
隨後東北電影人痛定思痛,從一味追求點擊量轉向質量。
以《四平青年》為例,其相繼推出的《二龍湖代駕》、《四平青年之喋血曼谷》、《四平風雲》、《四平青年之三傻罪途》。
雖然離口碑佳片尚有一段距離,但也幾乎看不到低俗的內容了。
也在這一時期,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創造奇蹟,沈騰和馬麗自成一派的喜劇風格,再次為東北電影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總的來說,完備成熟的電影工業,是東北題材網大制霸螢屏的基礎。
《東北往事》等頗具影響力的ip,是營養豐厚的土壤,繁育出無數東北特色電影。
三、東北電影為何受歡迎?在東北民間有句話叫,出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
這很形象地說明了,東北人普遍幽默的特性。
時下網友討論地域標籤,其他地方或有差異,但談及東北人,應該都會統一認為他們好玩,而且東北話還能馴化一切方言。
今天我們談東北文化,其實這裡面有一個一直被人忽視的地方,那就是東北人是一個統稱,黑吉遼三省的人都會自稱東北人。
而放眼全國,找不到第二家,能有如此高度認同的地域文化。
也正是這種團結,讓遼寧的李雪琴們和吉林的宋小寶們,手拉手安利東北文化。
幽默、團結、接地氣、豪爽,這些東北人的特質,投射到電影上,你就會發現東北題材的電影,都挺喜歡聚焦小人物的。經常以一個小鎮青年的視角,展示世間百態,酸甜苦辣。
這在國產劇普遍懸浮的當下,是一個很難得的清流,除去一些特殊題材,電影一般都應該是生活的映射。
相較於那些住在別墅的國產劇定義的新窮人,那些坐在蒼蠅館子吃飯,穿著樸素棉襖,說幽默方言的東北人,很難不讓觀眾心生好感。
從二人轉到小品,從電影到相聲,大多數東北的藝術,都挺重視雅俗共賞的,社會精英聽的高興,平民百姓也看的明白。
樹長得再高,根也在土裡,我想這就是東北電影生生不息,廣受市場歡迎的另一大原因所在。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在翻閱資料時,曾想弄清楚是什麼樣的土地才能滋養出好玩的東北人,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
這方黑土地氣候磨人,冬天很多地方都在零下二十多度,更有甚者達到零下四十多度,滴水成冰。
在中國近代史上,東北也飽受戰火的磨難,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挺不容易的。
他們的豁達和幽默是一代代與天地纏鬥,磨鍊出來的心性。
如此看來,當前網際網路掀起的東北電影熱,不會只是一時之勢,它是一種親切樂觀,永不服輸的草根力量,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生活願景。
讓我們在鏡頭裡,看到了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