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23:52:01
專利名稱: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通信線路進入交換機之前的總配線設備(MDF)中,作為防壓防流的保護部件,即過壓過流保護器。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通訊事業也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著變化,在現有的通信線路技術之中,尤其是在進入交換機之前的總配線設備(MDF)中,作為防壓防流的保護部件,即過壓過流保護器或稱保安單元,由於其線路結構的原因外線電纜輸入端對地線之間的放電管的放電電壓為直流190-260V,故當交流220V市電竄入通信線路時,其內的放電管對地放電,同時產生熱量,使易熔片(或塑料套管)溶化而動作後,直接引電入地,例如中國專利90214351.4所揭示的,此技術雖然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但在實際電路中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放電管產生的熱量使塑料外殼變形甚至燒焦;二、直接引電入地,電流大,易引發事故。總之,現有的過壓過流保護器或稱保安單元有待於改進。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於設計一種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達到有效的過壓過流保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由電路板和殼體兩部分組成,其特徵在於殼體內安裝有電路板,電路板的結構為Ar1的一端與R1的一端連接為輸入一端;R1的另一端與Ar3的一端連接為輸出一端;Ar1、Ar3的另一端與Ar2、Ar4的一端和地連接,Ar2的另一端與R2的一端連接為輸入另一端;R2的另一端與Ar4的另一端連接為輸出另一端。
其特徵還在於所述的Ar1和Ar2選擇R-312至R-600型的放電管,即選擇直流放電電壓為312伏至600伏的放電管。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它結構簡單,能有效的防止塑料外殼變形、燒焦和長時間的引大電流入地,是一種有效的過電壓過電流保護裝置,或稱保安單元。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附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路結構原理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外觀圖。
其中Ar1、Ar2、Ar3、Ar4為四隻放電管,Ar1和Ar2選擇R-312至R-600型的放電管,即選擇直流放電電壓為312伏至600伏的放電管。
Ar3、Ar4選擇R-230,R1、R2為熱敏電阻,選擇R1=R2=10Ω±10%,或25-35Ω±10%參見附圖本實用新型它由電路板和殼體兩部分組成,殼體內安裝有電路板,電路板的結構為Ar1的一端與R1的一端連接為輸入一端,用a表示;R1的另一端與Ar3的一端連接為輸出一端,用a』表示;Ar1、Ar3的另一端與Ar2、Ar4的一端和地連接,Ar2的另一端與R2的一端連接為輸入另一端,用b表示;R2的另一端與Ar4的另一端連接為輸出另一端,用b』表示。
其中Ar1、Ar2、Ar3、Ar4為四隻放電管,Ar1、Ar2選擇R-312,Ar3、Ar4選擇R-230,R1、R2為熱敏電阻,選擇R1=R2=10Ω±10%,或25-35Ω±10%。
該電路是這樣工作的正常情況下,通信信號經外線電纜由a、b端輸入,經熱敏電阻R1、R2,再由a』、b』端輸出至交換機,實現通訊。
當交流220伏市電經外線電纜由a或b端竄入時,放電管Ar3或Ar4對地放電,實現分流,同時加速了熱敏電阻R1或R2動作,切斷由a』或b』端進入交換機的交流220伏市電,同時也使放電管Ar3或Ar4停止放電,此時Ar1、Ar2不放電。在交流220伏市電的故障被排除後,又自復進入通訊狀態。
在通信線路遭受感應雷擊或高壓線路故障造成的感應電壓時,過電壓經外線電纜由a、b端進入,此時放電管Ar1、Ar2對地放電,將過電壓安全引入地,在過電壓消失後由自復進入通訊狀態。
權利要求1.一種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它由電路板和殼體兩部分組成,其特徵在於殼體內安裝有電路板,電路板的結構為Ar1的一端與R1的一端連接為輸入一端; R1的另一端與Ar3的一端連接為輸出一端;Ar1、Ar3的另一端與Ar2、Ar4的一端和地連接,Ar2的另一端與R2的一端連接為輸入另一端;R2的另一端與Ar4的另一端連接為輸出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其特徵還在於所述的Ar1和Ar2選擇R-312至R-600型的放電管,即選擇直流放電電壓為312伏至600伏的放電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火全自復保安單元,它由電路板和殼體兩部分組成,其特徵在於殼體內安裝有電路板,其結構為:Ar1的一端與R1的一端連接為輸入一端;R1的另一端與Ar3的一端連接為輸出一端;Ar1、Ar3的另一端與Ar2、Ar4的一端和地連接,Ar2的另一端與R2的一端連接為輸入另一端;R2的另一端與Ar4的另一端連接為輸出另一端。它結構簡單,能有效的防止塑料外殼變形、燒焦和長時間的引大電流入地,能有效的過電壓過電流保護。
文檔編號H02H9/02GK2404245SQ9925779
公開日2000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9年12月28日
發明者李永敏 申請人:李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