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經典影片《十二怒漢》觀後感
2023-07-27 21:27:23 1
《12怒漢》並不是一出簡單的英雄主義讚歌,更多的是以小見大政治制度縮影,從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群體的英雄形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超經典影片《十二怒漢》觀後感一:
故事開篇:它向人們顯示出一個似乎無可爭辯的事實:一個少年殺死了他的父親;有人看見他舉刀殺人的過程,有人聽見他殺人過程中的咆哮,有人查證出他從小就有嗜好暴力的前科。因此,在十二個陪審員中,十一個人幾乎是毫無保留地確信,這個兒子就是弒父者。唯有八號陪審員仍然要求討論這個案件。他提出自己的理由,在別人認為明白無誤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異議。在夾雜憤怒咆哮的討論中,原先被認作明晰確然的案件一步步顯得可疑。最後的結果是十二人都同意,判定少年無罪。整個討論和分析的過程非常細緻,耐人尋味。
不管你是看過《十二怒漢》的哪個版本,我相信你都會從中領悟些什麼,大到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小到人性善惡,而小編想給大家說的,是這裡面:你說著我聽著的「溝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溝通,不管是面對面的兩個人,還是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軟體,你總要和對方一來一往的一聽一說的敘述某個事情。
《十二怒漢》是一個一直都在訴說和傾聽中進行的故事,所以,它所展現出來的「溝通」的力量,尤為顯著。
1.溝通不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故事的開始就是11個判定有罪的大叔一定要證明1個判定無罪的大叔是錯的,不過至少態度還不錯:「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說出來,讓我們來告訴你哪裡錯了!」
一但溝通走入了「控制」的圈套,那麼溝通必將是無效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在和你進行的對話只是為了證明你是錯的,你心裡是什麼感受?很少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哪怕是真的錯了——溝通無效!
講道理式的溝通通常是不平等的,是壓抑的,是傷人的,即便對方最後承認錯了,卻傷害了關係,不可取指數5顆星。
2.吵架也是溝通
《十二怒漢》裡討論的過程中不乏有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加的場景,這都是憤怒的體現,當然也沒真的打起來,估計就是發洩發洩,畢竟人多地方小,動起手來也不方便不是嗎!
說正事兒,很多人不管是在親密關係中或是日常人際交往中都會害怕吵架、害怕衝突,這種恐懼會讓人喪失力量感,從而自動淪為弱勢,有理也沒理了。
其實,很多人不了解,只要方法得當,不傷害自己和他人,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3.溝通的基礎是「平等」
記得電影《十二怒漢》裡有一句話特別有意思,一個大叔說「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我們是不是要聽聽他的想法?」另一個大叔回答:「大家都有說話的機會,你安靜!」
強勢的人往往喜歡控制局面的發展,因為一旦失控,自己將無法面對,感到抓狂和不爽,這是軟肋。
然而,人們在理性上都明白人人平等,卻很少會在人與人交往中真正做到平等,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總會有人一直在說自己,這些人同樣總是聽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可能壓根沒在聽吧。
如果你也強勢,請放下控制欲,深呼吸,多練習認真傾聽的能力。
4.你的小事,別人的大事
其實作品中那11個大叔為啥這麼著急判定有罪呢,一方面是法庭上的證詞,另一方面他們不想耽誤晚上的比賽。但同樣是這個判決,對一個18歲男孩來說,就是生死大事。
就好像假如你的伴侶為了領導的一句批評難受不已,你還火上澆油來一句「這算個什麼事兒啊!換了是我。。。。」分分鐘火冒三丈提刀砍人的衝動是有的。
哪怕你可以抱著探索的心態去問問他,領導是怎麼說的,為什麼這麼說,你通常也會這麼難過嗎,這次有沒有什麼特別?諸如此類的話,都會讓對方覺得你在試圖了解他,了解真相。
所以,基於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同,人和人的想法各有差異,請大家儘量尊重每個人的感受的想法。
超經典影片《十二怒漢》觀後感二:
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Lifeisintheirhands,Deathisontheirminds。
影片並非揭示某種結果,因此從頭至尾,法庭的鏡頭極少無比。
一個下午,12個人關在一間房內,設備破舊,他們最主要的道具是那一張方形桌子,至最後,全部人離開,桌子的全貌緩緩展現,幾個小時的爭論後只剩餘幾張紙與碎屑,曾有過的人的憤怒的吼叫與平靜的論述不再重放。
即便所有觀影的人都從一開始便了解他們辯論後的結局,影片也能夠不失去任何一秒鐘的魅力,簡單的布局下,12個人在表達各自思想進而流露出人生百態。
12AngryMen實際上是一種冷靜的平和的態度,少數兩個人總在聲音高昂話語粗魯,而更多人會睜大清醒的雙眼平靜地一步步表述,每個人的想法都自成一體,即使它們相撞擊後的磨擦尤為劇烈,但最終會有人道歉,也有人諒解。
兩類人群相對立的理念並非不平凡的內容,事實上隨處可見這樣的紛爭,不同的是他們的爭論必定要代表正義,並且要給一個孩子平等的命運的對待。
少數服從多數是爭論過程中的主旨,有理不在聲高是明了的態度,固執己見的人十分可貴但也十分頑固不化,堅持是亙古不變的成功的法則。
多少人願意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而堅持,即使事關這個人的生死,並且自己要擔負著被指責為譁眾取寵、標榜另類等惡名的狀況。
多少人不會被多數人的詛咒聲而使自信心褪色,進而迅速地降下旗幟,作一名默默無聞的跟風者。
而又有多少人仿佛牆頭草般,看到將自己徵服的信旨能夠見風使舵,義無反顧地將拉攏自己一同舉著偽善的旗幟吶喊的人拋於腦後。
正確與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有沒有盡全力表達,我從影片中看到的觀點是,12個人的表達機會均等,從始至終堅持表達完整自己對某件事的質疑,才是勇敢的語言者。
語言在這一刻令人相信為比人的手足更能夠使人獨立的東西,而酣暢淋漓的語言環境,影片劇本是絕佳的功臣。
最後,始終彼此信賴的兩個最初被別人所鄙夷的男人友好地握手,由此得知,如果能夠聽見不同的聲音,請耐心傾聽並且專注地交流,無論事情本身是什麼,都會是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