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言葉之庭》觀後感推薦
2023-07-27 07:22:37 1
一位15歲的中學生,一位27歲的職場女老師,兩個年齡段互不相干的人在雨中的亭子邂逅,能發生什麼?小編整理了《言葉之庭》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電影《言葉之庭》觀後感一:
一:鞋=性。
本片其實是非常「性感」的,看過《太陽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的人或許還記得電影中的那個的女主角不斷展示的自己的雙腳,姜文的這部電影也是不斷被腳和鞋這兩種東西充斥著,我們對於「戀足癖」(狹義上是指人類對同類的足部有特殊興趣,絕大多數見於男性,多指男異性戀者對女性足部的強烈興趣,也有男同性戀的戀足者,則對男性的足部產生強烈興趣。他們只是對男性的腳或襪子感受到特別的性刺激,對身體其他部分或器官卻沒有興趣。這種興趣被稱為戀足傾向或戀足癖。來自維基百科)這種東西也並不陌生,當然如此之說並不是是把」戀足癖「的標籤加到《言葉之庭》之上,而是「戀」足這種行為和「性」是有關係的,甚至是直接導向」性「的,戀足只是一種置換而已。
再說鞋,在符號學中「鞋」就直接是「性」的象徵,夏商時代中民族是把鞋當做」性」的圖騰來崇拜的,鞋的出現和腳的交織,其實是導演無意識對於「性」的莫名衝動轉化,也就是說,在片中,"腳"要穿」鞋「,即性需要滿足。
二:做鞋=母親的願望必須滿足。
如果注意到,片中的主人公的母親其實是失位的,而給足的特寫,也就是父子三人位「母親」挑選鞋子,同時母親是喜歡那雙鞋子的,母親在打開禮物的時候,主人公就站在那裡,也就可以猜測主人公做鞋的願望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父子三人這個情節值得玩味,我在這裡想「過度解讀」,父子三人為她挑選鞋子,也在一個隱喻:競爭,俄狄浦斯式的競爭,即弒父娶母。
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Kane)中凱恩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也即是表達凱恩在尋找著喪失的母體,整個片子中現實生活現實重重的失落了,然後主人公才開始尋找,終歸為,英雄難過美人關,即將功成名就的凱恩在和渴望做鞋子的小男孩都在不斷尋找失去的母體。而我們畢生的心願可能就是不斷滿足那些不能被滿足的人,如同那些不斷奮鬥的人一樣,如果讓他停下來想想為什麼要去做的時候,他可能會支支吾吾地說:讓父母開心吧。不盡然。
三:老師=母親,合理化的戀母情結。
老師、老闆、領導這些獨特的身份其實象徵著「母性」和「父性」的投射,電影中的「啤酒」出現了幾次,先是老師愛喝啤酒,然後主人公交代自己的母親也是喜歡喝啤酒的,這個細節告訴我們,喝啤酒可以算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對於主人公,戀師其實就是亂倫衝動下的置換而已。
片中主人公15歲,正處於青春期(即第二生殖期,指13歲-20歲以後),是性慾萌動的年齡,也是俄狄浦斯情結疏通的重要階段,恰巧這個15歲的少年遇到大自己12歲的老師,身體中的戀母情結轉化為生殖衝動,「亂倫」得到合理的出口。日本電影《請不要嘲笑我們的性》(Don'tLaughatMyRomance)也即講了一個師生之間的亂倫故事,老師明明知道那麼些男女之事,但在等到做那種事的時候還是表現得很羞澀,在面對自己的感情時候還是羞澀得像一個16歲的初戀少女,因此,影評人韓松落對於不倫之戀有了新的定義:所謂不倫之戀的不倫之處在於,他(她)什麼都懂,她(他)卻什麼都不知道,他(她)在調度,她(他)卻以為是自己自發的侵襲,分明一切都出自他(她)的培育,看起來卻像是她(他)的迫不及待。
我不太相信母親-老師的置換下的感情的真實性,所以對這份美好而又沉甸甸的愛情還是不報什麼希望,我們愛上的永遠不是我們現時面對的這個人,我們愛這個人之前就已經把我們要愛的人規定好,然後再等待獵物上鉤而已,所以最後弗洛伊德不得不得出一個痛苦的結論:愛,來自苦行僧般的修行。這種愛情是痛苦的,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本來就虛假的東西,怎麼掩飾都是沒用的。
四:雨=安全感,企圖排斥人群的「復歸於嬰兒」。
雨天是安全的,因為雨天是可以憂鬱的,是可以成為逃避的藉口的,電影《畢業生》(TheGraduate)中的青年在生活受挫之後一直躲在遊泳池池之中,這個象徵著母親子宮的溫床之中舔舐著逐漸消隱的安全感,回到最有安全感的地方,這裡沒有任何煩惱的,可是其實躲藏不就是一種退行嗎?一個社會規定好的人除去了符號化的生存還剩下什麼呢?莎士比亞所說:「終結這段古怪多事歷史的最後一幕,是孩提時代的再現,全然的遺忘,沒有牙齒,沒有視力,沒有口味,沒有一切。」童年時代的再現」,是不是老子所謂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總之,這部製作精良的小清新式唯美愛情劇是值得看的,就好像很多人喜歡《這個殺手不太冷》那樣,電影總讓我們的願望得到投射和獲得一些幻想得到滿足的安慰吧,我們總能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獲得」治癒系「這個標籤也可謂實至名歸。
電影《言葉之庭》觀後感二:
我雖然不太了解新海誠這個導演,但看過《秒速三》和《言葉之庭》之後,這位的風格妙性差不多也感覺到了。
與其想要在這部劇裡追求情節豐富,跌宕,情感多線穿插這種高大上的劇情流,還不如放平心態,好好欣賞一下裡面漂亮的配色和清新的BGM。
《言葉之庭》應該算是三線穿插:秋月與家人,生活;秋月與雪野,雨;雪野背負著的恐懼;但在下感覺,故事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這部片子表達出的,是人與周邊,人生活在其中,與其他人交集的共存體,環境和故事是不可割裂的整體,而且比重甚至到了對半分的感覺。要硬說故事線,那主線當然還是秋月與雪野的交集,不過其餘部分支線留白,既給出了想像空間,又難免讓故事有些單調。這種著重描摹意向,不直接展示給你而是運用各種細節,空間含蓄地讓人去感受,去猜測,去補全中間的缺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會喜歡,有人也許就覺得無聊了。我大概處於二者之間。
看完覺得很平靜就是了,整個片子的色調美得簡直讓人移不開眼。各種寫實向場景超美【我一邊看一邊暗想這到底拍了多少實景照片啊==+
光暈,光影交錯,綠色,倒影,晚霞,視野裡投下的彩虹斑,再加上雨,這些光學或者自然現象的大量運用使氛圍感營造地異常好,我這邊最近都在下雨,煩都要煩死,但看完這部片子,我突然就不討厭雨了【但看看視頻再看看窗外,果然那麼美只能是人家的雨_(:з」∠)_
最後主題曲沒我想像的好聽···高潮還不錯但其餘的就···
對於這部片子,我的總結就是,想要看精彩的劇情,或者是想要看到其餘高端的核心內容,那還是不要去看了;要是想要靜一下心,看一個簡簡單單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那就來吧QAQ。
成年人想要逃避的心和懦弱卻最終踏出的一步,與少年不安脆弱的夢想,雨中交集後終究踏上了各自的人生。
覺得這樣的相遇沒有意義?
那只不過是成長的一部分,無論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