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及測量裝置與流程
2023-07-27 14:59:2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測量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及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對於航天型號產品電子艙和舵機艙,都存在結構複雜,孔位較多的情況。這些孔位在整個艙體上分布的不僅是數量多,而且基準又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給這些孔位的檢驗帶來很大困難。某型號電子艙的長度為0.8m、直徑為0.2m,屬於典型的細長形艙體。由於內部需要裝配其他精密元器件,故其內部結構複雜,並且對各個孔位相對於基準的位置精度要求較高。並且各個孔位與基準又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這些空間尺寸的存在,給檢驗帶來很大困難。在零件產品測量時,設計要求:艙體內部加強環上的12個孔位,要求與上端面側面凹槽中心投影至筒體內腔中平面的點與筒體中心連線為基準的位置度不超過5′。因基準為空間虛擬基準,常規測量方法無法滿足工件檢測需求,三坐標測量零件內腔加強環直徑為203mm,深426mm,三坐標測頭無法探入,因此常規測量方法很難實現預期的測量,需研究制定新的測量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符合設計要求,易於實現測量原理的測量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具體通過以下方案實現:
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裝置,包括頂蓋、定位連接孔、支架、定位銷、底座、側孔、測量平臺和測量銷;頂蓋與支架通過內六角螺栓連接,支架與底座通過內六角螺栓連接;零件安裝時被測量艙體定位銷槽與工裝上定位連接孔配合,艙體側孔與工裝上頂蓋上的側孔配合。
2、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測量前將裝置放置在測量平臺上;將工裝上的定位銷與艙體上的定位槽裝配協調,保證定位銷與被測量艙體定位銷槽配合,作為定位測量基準;
S2、將支架與艙體上的艙體天線槽對應裝配協調,保證艙體上的艙體天線槽與支架配合;
S3、將艙體零件安放在裝置上,保證艙體側孔與工裝上頂蓋上的側孔配合,測量時只需用測量銷測量即可;
S4、艙體內部加強筋上被測孔與工裝上定位連接孔相配合,測量時只需螺紋塞規能夠通過,即可說明加強環上孔位置度的正確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裝置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使用方便,適用於薄壁筒體類型的零件,對操作技能要求低;檢測方法滿足了設計原理,先保證將工裝上的定位銷與艙體上的定位槽裝配協調,保證定位銷與艙體上的定位槽配合,作為定位測量基準;把被測零件的三維尺寸的計量變成一個測量試模問題。測量時與測量平臺配合,設計了定位基準,解決了零件測量時的基準問題,從而保證了測量原理的實現,提高了測量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裝置測量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裝置,包括頂蓋1、定位連接孔2、支架3、定位銷4、底座5、側孔6、測量平臺7和測量銷8;頂蓋1與支架3通過內六角螺栓連接,支架3與底座5通過內六角螺栓連接;零件安裝時被測量艙體定位銷槽12與工裝上定位連接孔2配合,艙體側孔13與工裝上頂蓋上的側孔6配合。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艙體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測量前將裝置放置在測量平臺7上;將工裝上的定位銷4與艙體上的定位槽12裝配協調,保證定位銷4與被測量艙體定位銷槽12配合,作為定位測量基準;
S2、將支架3與艙體上的艙體天線槽11對應裝配協調,保證艙體上的艙體天線槽11與支架3配合;
S3、將艙體零件安放在裝置上,保證艙體側孔13與工裝上頂蓋上的側孔6配合,測量時只需用測量銷8測量即可;
S4、艙體內部加強筋上被測孔10與工裝上定位連接孔2相配合,測量時只需螺紋塞規能夠通過,即可說明加強環上孔位置度的正確性。此方案即解決了被檢零件無法安裝定位及無法測量的問題。
本具體實施滿足了設計原理,先保證零件安裝時被測量艙體定位銷槽12與工裝上定位連接孔2配合,艙體側孔13與工裝上頂蓋上的側孔6配合,零件安裝後,用螺紋塞規及測量銷8測量即可。把被測零件的三維尺寸的計量變成一個簡單的裝配測量試模問題。測量時設計了定位基準,解決了零件測量基準問題,從而保證了測量原理的實現,提高了測量的可靠性。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範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並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