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長徵影片《驚沙》觀後感

2023-08-11 10:57:09

  《驚沙》講述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西路軍300多名戰士在呵氣成冰、彈藥匱乏的情況下對抗國民黨馬步芳軍隊7000餘人,殊死搏鬥、寧死不屈守城3日,最終「臨澤突圍」的真實歷史。

  20xx年長徵影片《驚沙》觀後感一:

  影片《驚沙》描述了西路軍一支部隊為了突破敵人的攻擊,死守臨澤城,伺機突出重圍。影片中戰士們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湧現了秦基偉,韓仕宏,彭定山等一系列英雄形象。最終在與敵人的幾次交鋒中,我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最終仍終於突出重圍,在這次突圍戰中取得了勝利。

  儘管沒有敵人一樣精良的裝備,沒有敵人那麼龐大的部隊,但是在與敵人的激烈對抗過程中,我軍沒有絲毫的退縮,全部勇往直前。這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軍人,鋼鐵一樣的意志是不可缺少的,無論我們處於何種危難的境遇,我們都不能放棄,要學會奮戰到底,堅持不懈。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讓我難以忘記「戰場上只有戰士和烈士,沒有傷員……」這體現了革命前輩對勝利的渴望和一種忘我的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戰火紛飛的場面,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輩們為我們的安定生活所做出的貢獻。而作為一名即將進入部隊的國防生來說,我們更要有這種「戰場上只有戰士和烈士,沒有傷員」的概念,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因為一點小挫折,小傷病就選擇止步不前甚至退縮。

  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就是秦基偉部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的場面,戰士們的眼神中流露出對勝利的渴望和對革命事業成功的嚮往,沒有槍,沒有子彈,就拿著大刀向前衝,寧可死在戰場上,也不願在敵人的牢房中苟且偷生。我們作為一名預備軍官,在進入部隊後,也一定要學會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學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做一名滿腔熱血的優秀的部隊軍官。

  《驚沙》中的部隊之所以能突出重圍,不僅僅靠的是自己的一股幹勁,嚴謹的作戰指揮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公秦基偉能抓住戰機,果斷出擊,為部隊突出重圍也埋下了堅實的伏筆。如果我們在進入部隊後,參與作戰指揮,我們也要學習他這種冷靜的頭腦,周密的計劃,嚴謹的指揮,果斷的下令,這也是一名優秀軍官應有的素質。

  看了這部影片,我對我今後的學習和訓練生活有了更高的目標。我不僅僅要順利完成學業,更要為我以後的部隊生活打一個堅實的基礎,多積累一些戰爭的知識,多學習一些戰爭策略,為做好一名合格的軍官做準備。

  20xx年長徵影片《驚沙》觀後感二: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電影院觀看了《驚沙》這一部電影。

  《驚沙》主要講述了西路軍為了保護臨澤與馬家軍奮鬥抗戰的故事。戰爭持續了三四天,很多革命烈士光榮犧牲,從而體現了敵人的兇狠,殘暴。更加表現了紅軍不怕艱難,勇敢殺敵的無畏精神。

  看完了這部電影後,我有很大的感觸。最令我難忘的是桂芳,她雖然愛自己肚子裡三個月的孩子,但為了革命的勝利,她堅持在戰場上殺敵,最後也光榮犧牲。她為了革命,放棄的不僅僅是生命,也放棄了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幻想,她是多麼可敬!慘烈的革命鬥爭中,有不少像她一樣,不惜付出自己鮮明的革命烈士。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難道不是他們鮮血的結晶嗎?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課文中的一句話:「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他們死的光榮,死的偉大!

  革命烈士將永遠刻在我們心中!

  20xx年長徵影片《驚沙》觀後感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7月8日,在興安禮堂我有幸觀看了影片《驚沙》,緬懷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驚沙》講述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西路軍300多名戰士在呵氣成冰、彈藥匱乏的情況下對抗國民黨馬步芳軍隊7000餘人,殊死搏鬥、寧死不屈守城3日,最終「臨澤突圍」的真實歷史。

  儘管沒有敵人一樣精良的裝備,沒有敵人那麼龐大的部隊,但是在與敵人的激烈對抗過程中,西路軍沒有絲毫的退縮,勇往直前。影片中有一句臺詞給我印象深刻:「戰場上只有戰士和烈士,沒有傷員……」,這句話不僅展現了戰士們對革命的忠誠和無私無畏,而且體現了戰士們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影片中,面對物質和人員的匱乏,傷員不顧自己疼痛和安危,堅守戰場,主動要求參加戰鬥,我想,換成是當今的時代,為了他人幸福生活這樣不講條件付出的人也屈指可數。

  影片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角色就是女營長桂芳,在婦女兒童優先撤離時,她不顧偵查科長秦基偉和丈夫的反對,毅然擔負起了營長的責任,懷著三個月的身孕依舊英勇作戰,最後被俘仗義凌然說的那句「三哥,快開槍啊,我不能做俘虜」讓人心痛,讓人流淚。作為一個女人,她為了革命不顧肚子裡孩子和自己身體的安危,選擇了留守,選擇了責任;作為一名軍官,她擔負起了自己的職責,帶領同志們浴血奮戰,犧牲了年輕的生命,也兌現了她對革命的承諾和忠誠。

  影片雖然觀看結束,但是對我心靈的震撼卻沒有褪去。首先,西路軍的影片是我第一次觀看,在觀影視覺和聽覺方面,有新的刺激,也有了新的認識,發現自己對近代革命史了解知道的太少。其次,西路軍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堅守了三天,三天來面對敵人強大的火力進攻,西路軍供給貧乏就顯得那麼勢單力薄了,可是,一群可愛可敬的戰士,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尤其是傷員和女戰士,依然衝在了前方,為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再次,面對戰爭的殘酷,戰士們沒有一點退縮,卻越戰越勇。反而,今天我們面對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難,有時卻不自覺的後撤,老是不自信不盡力,沒有戰士們的那種豪氣和勇氣。

  因此,我們更應該向影片中的戰士們學習,對待工作不驕不躁、不浮誇不輕浮,認認真真,向著目標一心一意的走下去;對待生活不挑剔不講條件,踏踏實實,做一個對社會對企業都有價值的人。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