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二戰題材的電影《模仿遊戲》觀後感

2023-08-11 11:08:56 2

  《模仿遊戲》(TheImitation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二戰題材的電影《模仿遊戲》觀後感一:

  因為你的生活是因為他們,才有如今的模樣。

  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世界上99%的人都極其愚蠢。勿感冒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和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們有著平庸的頭腦,做著重複性的,沒有創造性的勞動,以此應付我們的生活。同時我們還在不停地抱怨世界給我們的太少。

  而剩下1%的人,或者更少,他們是這個世界前進的真正的源動力。而他們,從不關心這個世界剩下的其他部分。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天才。GENIUS

  天才也許不是什麼好事,至少對他們本人來說。《模仿遊戲》或是其他很多作品已經有了這樣的描述:與眾不同的人,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侮辱,懷疑,鄙視和傷害。

  為什麼?

  人類懼怕和自己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制定了這樣那樣的規定。因為大多數人穿一樣的校服,不穿就是邪惡的。因為大多數人是異性戀,所以同性戀是邪惡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應該結婚,所以不結婚是邪惡的。

  etc.

  正如片頭那個小哥。

  我可是拿了XX獎的,他笑著說,兩次。

  這只不過更是證明了他只是99%愚蠢者中的一個。

  因為天才是不會跟別人比較的。天才只會專注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天才甚至不會關注做的東西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多麼震撼的作用:他們從來就不是為了名譽,金錢或者任何普通人夢想的東西而工作的。他們只為滿足自己內心而工作。

  而他們的成果,只是順便地,或是拯救了世界,或是讓人類前進了一大步。

  看到片尾的時候我一直不停地在抹眼淚。

  在絕大多數時候害死天才的是我們,愚蠢的普通人們。我們害怕,我們恐懼,我們不能接受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影片給了一個和我預想的不一樣的結局,原本在看電影之前,我想我在看到那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的時候,一定會泣不成聲。

  幸好導演放過了我,但出現的那幾行字,也讓我平靜了好一會才能走出電影院。

  "圖靈逝世時年僅四十一歲」。

  我所從事的專業叫做互動設計,和許許多多專業一樣建立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上。

  沒有圖靈,我現在可能還需要拿著尺規作圖,或者用幾十張紙日以繼夜地畫手稿。

  想想看,如果他沒有遭到那麼多的迫害,可以一直安心地做他的研究,家用計算機出現的日子不知道要早多少年。

  但是已經沒有也許了。圖靈的英年早逝,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而你知道他的工作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嗎,

  14million。一千四百萬人,因為圖靈的貢獻,得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不禁想到至今還流傳在網絡上的恐同言論,又或是一些「我可以理解同性戀,但我不接受我的家人是同性戀」,之類的blablabla。

  很好,我但願你的家人裡不會有圖靈這樣的天才,否則人類又要往後退一大步。

  我希望大家一起善待我們身邊的天才,

  他們會有很多這樣那樣讓人看不慣的地方。不善於交際和溝通,行為奇奇怪怪出格,很多時候不能忍受。但也許他們中就有圖靈那樣的人。

  我們對不一樣的部分要給予最大的善意。那樣智慧的大腦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而我們在未來每一天可以享受到的所有東西,都來自於這些天才們。

  向和圖靈一樣遭受過這樣那樣迫害的天才們致敬。

  二戰題材的電影《模仿遊戲》觀後感二:

  有幸在首映日第二天走進電影院觀看了《模仿遊戲》,看完之後整體感覺完全被震撼、被顛覆,真的沒想到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也可以拍出這般唯美的文藝範,還能順便普及下基本常識,我想,看完這部電影的人們應該都和我一樣再也不會忘記電腦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了,沒看這個電影之前,我還真的沒記住。

  艾倫.圖靈,一個值得敬仰的偉大數學家,隨著被英國列為最高機密封塵歷史的揭秘,我們有幸才得以了解那些軼事,電影展現出來的真實感是那麼的強烈,一個真實而又有缺陷的艾倫.圖靈才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我個人認為,至少有幾點值得一提,首先便是堅持到底所提煉出來的人文主義,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是誰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都同樣適用,電影中不論是在面對挑選「密碼人才」過程還是在面對「圖靈機」想法誕生、圖紙、修改、製造、存亡、決策過程,堅持不懈才能贏得成功的主題貫穿始終;其次,就是呈現出來的團隊主義,劇中「密碼團隊」從個人到團隊,從鬥爭到協作,從缺陷到包容,沒有誰是完美無瑕的,但是團隊的堅持與協作,還必須默默無聞時刻低調保密,隨意間還將英倫紳士貴族風範展示給了全世界,好的作品能從心底打動人,不經意觸動心靈,引起共鳴。

  生活沒有那麼多假如,但是如果有,假如艾倫.圖靈沒有英年早逝,電腦是不是會早那麼幾年普及,現代科技是不是會提前進步咧,結尾給人很大的感觸就是,英國女王也還不錯,至少在2013年赦免了艾倫.圖靈,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是那種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可嘉,同樣值得一提,整個電影主題清晰分明,即紀念了二戰來之不易的勝利,又緬懷了為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即完美展現了電腦的無意間發明歷程,又告訴世人,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創新,都可能孕育著另一個偉大而又足以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看完之後,一身冷汗,感嘆之於,又陷入另外的深思,為什麼我們的導演只能拍出妖啊怪啊,到底想闡述怎麼樣的主題思想?到底有何教育意義?難道只為博眾人一笑而過?而國外的這些導演卻總能拍出肯定會風靡全球的而且兼具教育意義的大片,我想,從低俗的三裡屯事件傳播,多少能瞥見,人性追求美追求上進也能在這一刻得到升華,每個會用電腦的人們,每個想獲得正能量的人們,每一個仍然在徘徊的人們,每一個仍然在迷茫的人們,都應該走進電影院,然後懷著赤誠之心,觀看這部電影,向偉大的艾倫.圖靈致敬,用心去體會,電影之外的精髓,他們在那麼艱難的處境都能成功,一個不懂德語的英國數學家破譯了德國人複雜的密碼,一個看起來無法完成的任務圓滿解決,一個悽美受制於體制的愛情故事,一段國家機密的解密,個人怎麼融入團隊,團隊怎麼包容有個性甚者有缺點的個人,堅持不懈就會有機會成功的主題……我們憑什麼還不好好珍惜當下好好創新生活,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找藉口。

  如果是有些國內導演,是不是電影名字要被改成一個女人和五個男人的故事,或直接是艾倫.圖靈傳,也許,看官們也會有其它感觸與收穫,也不一定,但是,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心裡,向艾倫.圖靈致敬,肯定的相同的!

  二戰題材的電影《模仿遊戲》觀後感三:

  《模仿遊戲》是一部餘韻悠長卻又不容易講明白觀後感的電影。對電影的思考見縫插針到我觀影到現在的每一個空閒時間,感觸頗多又稍縱即逝,必須要趕快化成文字才不會胸悶氣短。人物傳記類的影片常以時間軸作為敘事的主線,此部電影也不例外,三條時間線平行展開又相互承接說明,配以字幕交代時間地點,天才圖靈短暫但熠熠生輝的一生便跌宕起伏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很好的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枯燥,而導演恰到好處的剪輯讓一向看電影反應慢的我沒有因為時間線的穿插交錯而凌亂。

  是天才必有過人之處,片中的小圖靈隱忍又堅強,將那份不可言說的情愫與自己的天賦結合,年紀雖小,但其在數學、密碼學上的才能已若隱若現。鏡頭切換,青年的圖靈意氣風發,帶著所有恃才傲物的人才有的桀驁,向英國政府的軍官毛遂自薦——「我知道你需要我多過我需要你。」這是有底氣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二戰中,參與破譯德國密碼工作的圖靈大放異彩,當別人絞盡腦汁思考密碼時,他卻另闢蹊徑,研發了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去幫助破譯Enigma,飽受質疑後最終為盟軍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才能。在此感謝本尼迪克特的演技,將一個天才的不善交際,結巴偏執表現的惟妙惟肖,更把一個天才對天賦的執著與靈光一現的剎那光火再現的栩栩如生。

  是天才更有與不同之處。因為從小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受人欺凌。小圖靈對解救自己的克裡斯多夫萌生出超越的友情的依戀,在倆人上課傳的紙條上一筆一划寫出對應的ILOVEYOU,而這份因克裡斯多夫的離世無疾而終的同性之情,最終像顆小小的種子,生根發芽,定了圖靈一生的性向,為他後來的不幸遭遇埋了伏筆。有時候我們很難說到天才到底是因為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感到自卑而在其他方面拼命發展最終成了天才,還是說因為一個人在某方面天賦異稟招來一些庸人放大他們在別處的小缺憾以試圖解釋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和自己為何平庸以彰顯萬物有序、上帝公平。這部電影讓我很容易想到其他電影裡的天才,比如說《心靈捕手》中那個外表玩世不恭,內心沒有安全感,喜歡在別人離開之前先離開別人的數學神童;又比如說«她比煙花寂寞»裡讓人既羨又憐的傑奎琳杜普拉。這些天才似乎有一個共同之處:一方面,過人的天賦已經為他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只等他們一路走開,享受鮮花榮譽和別人欽羨的眼光;另一方,天賦又像是一個美麗的詛咒,在內心深處,他們畫地為牢,蜷縮在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來,他們也出不去。

  影片裡,圖靈與JOANCLARKE在一起的片段顯得節奏歡快,色彩明豔,差點讓我以為這會是一個金童玉女珠聯璧合的歡快結局,一度還在心中起疑圖靈什麼時候換了性向。但導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當圖靈像JOAN坦白自己是同性戀時,這位聰慧的姑娘說出的話在我心中激起漣漪:「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我們可以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你不會是個完美丈夫,我也沒有打算當個完美的妻子……我們心靈相通,因為我在乎你,你也在乎我,而且我們比其他任何人更能懂對方,這比大多數婚姻都好的多。」雖然這對白沒有讓兩人關係峰迴路轉,但卻道出一個真諦:對一段男女關係來說,肉體的吸引也許會厭倦,精神契合卻妙不可言。「相看兩不厭」——所謂soulmate,大概是說,除去性吸引力,你依然是完美伴侶。

  至於影片為什麼叫《模仿遊戲》,誰模仿了誰?影片的最後也許可以讓我們找到答案,三條時間線的最後一條線裡,被審訊的圖靈對警察說出這麼一番話:這是個遊戲,一個模仿遊戲……人和機器有什麼區別?最本質的區別是,人有不同的想法,機器卻沒有。有趣的是,如果某個東西與你的思考方式不同,那是否說明它不會思考?你看,我們允許人類之間有種種差異,你喜歡草莓,我討厭滑冰,你喜歡看書,我對花粉過敏……如果我們不會因為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而質疑思考的方式,我們為什麼不能對一個由銅線和鋼鐵鑄成的大腦,抱有同樣的態度呢……你怎麼評價我?我是一個好人?壞人?有貢獻的人?還是一個罪人?依我之見,圖靈研發的人工智慧機像人類一樣去思考,這是模仿遊戲表面的含義;另一面,在當時的英國,同性戀被認為有罪且傷風敗俗。酒吧裡圖靈的同事對他說,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你是同性戀,這是個秘密。於是圖靈一生都在模仿其他異性戀的人,可不幸還是因此遭受迫害。回到剛才圖靈的那段對白,「你喜歡草莓,我討厭滑冰」,性取向無非也是一個喜好的偏向,或天生或被後天經歷影響,但這都是非理性且個人無法控制的事情,有的人對同性砰然心動,就如同你因為異性魂牽夢縈,你能忍住熱戀時不對異性喜歡的無可救藥嗎?可惜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渺小的相似,又慣於把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當準則,我始終認為不管是大到社會風氣、文化文明,還是小到人際關係、相處之道,真正的成熟應該是兼容並包,求同存異。承認並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理性批判,才能越寬容,越繁榮。

  寫到末尾,剛提筆時對電影的迷惘終於雲消霧散。這本就是一部讓人內心五味雜陳的電影,不再想導演要著重表達哪個主題,同性戀?二戰?電腦的誕生進化史?畢竟這些元素全都出現在圖靈令人感慨的一生,老老實實當作傳記電影看就對了,至於感想,那是每個觀影者自己的事。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