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1942觀後感(精選10篇)

2023-08-11 04:19:24 1

  1942觀後感(一):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裡。老東家範殿元一向遊走在故事中。以往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我認定為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著家裡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裡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眾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向擔心並期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我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為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理解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理解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場、斡旋於政府軍隊之間,憑著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悽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應對歷史和現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於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於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為政,以個人利益為重勾心鬥角的醜態;也有戰區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小人物的悲壯。應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一樣,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為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還要把自我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為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迴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為求條生路,甘為五鬥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為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啟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堅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啟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1942觀後感(二):

  今日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麼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複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準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我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向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我,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比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我太幸福,也感激...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此刻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裡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覆問道的一個問題:「怎樣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終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我賣了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能夠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徵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終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係,最終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僅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僅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僅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觀後感(三):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裡。老東家範殿元一向遊走在故事中。以往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我認定為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著家裡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裡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眾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向擔心並期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我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為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理解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理解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場、斡旋於政府軍隊之間,憑著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悽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應對歷史和現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於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於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為政,以個人利益為重勾心鬥角的醜態;也有戰區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小人物的悲壯。應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一樣,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為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還要把自我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為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迴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為求條生路,甘為五鬥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為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啟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堅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啟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1942觀後感(四):

  《1942》這部電影是我有史以來,感觸最深、觸動最大的一部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在路途上,發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極具散發人性光輝的電影,也怒斥了災難的無情。

  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在這場災難面前,原先人的力量是那麼薄弱、渺小,縱使你有家財萬貫,也必須加入悲苦災民的隊伍裡去。

  看了這部電影,手裡捧著盛滿白米飯的碗,不知不覺好像沉重了許多,我不禁感慨萬千、讚嘆不已。光是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飯,在那個時候卻是比鑽石、黃金還要珍貴一百倍,因為就這一碗飯能夠救一家四口的命,這令我汗顏。媽媽對我說,曾祖母告訴她那時人們餓的能夠啃樹皮,可是卻很難找到。因為樹皮要麼被無惡不作、無物不噬的蝗蟲吃的一乾二淨,要麼早就被飢餓的災民們瓜分了。

  以後要節儉糧食了。這是我的第一條觀後感。

  令我驚訝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蠻殘忍,也不是轟炸災民們的場面,而是我的身世。原先我身上流淌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脈,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讓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點描述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輩也是地主,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為曾祖母為了逃荒避難,帶著外公等親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日,他們正在顛沛流離。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親人最終結束了這逃亡,所幸沒有一個人餓死。然後有了我媽媽,遇見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試想。如果曾祖母他們在路上遭遇不測,還會有我在這寫作的事情嗎所以,我是幸運的。

  所以,每一條生命的誕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容易的,讓我們珍惜生命吧!

  1942觀後感(五):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以往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能夠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能夠賣掉自我的妻兒,女人能夠出賣自我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述出人性的醜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徵、徐帆、範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終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向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提高,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裡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能夠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1942觀後感(六):

  一部好電影,能讓人百看不厭,1942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看了以後對我的感觸很、啟發都很大,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天空中星星眨這他那一雙可愛的眼睛,突然一群人點著火把,本來很黑的夜晚被這些火把照如白晝,說是來吃飯其實誰不明白是來搶糧食的,東家無奈只好擺酒席。

  在吃的時候我仿佛就是裡面的一個人,畫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飛舞,東家被打傷了,其他傷的傷,死的死,不堪入目,東家的兒子死了,老母親死了……

  在逃荒的時候有很多人被日軍飛機炸死了,中國的領土被日本侵佔了,東家的女兒賣了,在火車上孫子被悶死了,家人走散了,本來是地主,結果也變得跟正常人什麼兩樣,東家感覺或者沒什麼意思,就想死,想死的離家近一點,意外發現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東家又有了上的期望,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認識了,小女孩叫了,他們倆手牽著手就走了。

  這是一部災難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還看到人性殘忍的一面。

  1942觀後感(七):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酸的電影,從來沒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內涵。

  當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激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激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臺上的歷史教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景下人心都是醜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醜惡,因為人都有欲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裡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醜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裡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述。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鬥米的場景,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人膽寒。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禮貌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掃機槍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欲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終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範的女兒自願「」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範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範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我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充分還原了歷史,讓人們仿佛切身回到了那個時代。我們不要讓歷史埋沒,要讓歷史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裡,永遠不要忘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傷痛。

  1942觀後感(八):

  《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日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齊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終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係,最終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僅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僅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僅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景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1942觀後感(九):

  今日,我和媽媽觀看了《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看後我的心裡異常的難受。腦海裡不斷閃現著電影裡的場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旱災,三百萬老百姓餓死。在這時小日本又跟我們作對,每一天炮火連天,蔣介石只顧處理戰爭的事情,河南的災情來不及處理。蔣介石根本不願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災情。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直到看到記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展開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東家辛辛苦苦儲存的糧食被土匪搶走,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兒子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孫子最終被自我悶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餓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膽戰心驚。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走,為了活著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著的期望。

  在那個年代父母為了讓自我的孩子吃飽,把自我賣了換了四升小米,為的是讓孩子活著。他們沒有別的奢望,只是能求活著。看到這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說在過去她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貌。不像此刻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挨餓挨凍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去,我感到十分的難受。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我們應當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教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1942觀後感(十):

  《1942》,看完之後我心裡很震驚,慶幸我生活在新社會。

  影片說的是1942年的河南,當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饑荒、餓殍遍野、老百姓流離失所,兵匪橫行。當時河南一千三百多萬人,死掉了三百多萬人,讓我震驚的場面是,人吃人,狗吃人,為了活命,四升小米買一個媳婦,兩塊餅乾換一條命。而重慶的達官貴人,卻在鶯歌燕舞,推杯換盞,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在外國記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發下來救命糧,可是被貪官層層盤剝,到老百姓手裡已經少的可憐了。如果有地獄,我想這樣的情景就是吧!

  當時的兵,搶奪逃荒的百姓,像強盜一樣橫行霸道,此刻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軍戰士第一個衝在前面,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無能、官員腐敗,連救濟糧都貪腐,此刻呢國家領導人總是第一時間到達搶險救災第一線指揮救援。

  當時糧食是多麼珍貴啊!此刻呢我們的糧食多的吃不完,衣食無憂,不明白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如今人們一天浪費的糧食,都夠救活那些餓死的人們。

  看了這個電影,我的想法很多,可是我此刻能做到的是不浪費糧食。有些官員能做到的應當比我更多。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