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八個樣板戲(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拍攝電影花費了大量資金)
2023-07-23 18:00:51 1
樣板戲一詞有很大的特殊性,很多人都了解這個詞語,其實樣板戲就是文藝作品,像我們熟知的「八大樣板戲」,也就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出戲本質上就是文藝作品,只不過後來被稱之為「樣板戲」,其實這麼做也有一種人為捧高的感覺。
後來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拍攝出了電影版本,其實當時拍攝這些電影花費了很大的財力,要知道當時技術並不先進,而拍攝一齣電影也不是那麼容易。
再有凝聚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心血,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舉兩個例子。
上海京劇院有一出《智取威虎山》,這齣戲位列「八大樣板戲」之一,當時也是拍攝了電影版本。而主角是「楊子榮」,這個角色最經典的是童祥苓老師,但是當時童老師一度是退出舞臺的狀態,而為了這部電影的拍攝成功只得重新啟用童祥苓老師。這也能夠看出童祥苓老師的不可替代性,雖然有京劇演員也演過這個角色,但是拍攝電影還是得童老師。
北京京劇團曾經根據滬劇《蘆蕩火種》改編創排出了一出《沙家浜》,這齣《沙家浜》的主角是「阿慶嫂」,曾經北京京劇團的張君秋、趙燕俠、劉秀榮三位名家都曾經飾演過,但是最後換成了洪雪飛。當時拍攝《沙家浜》電影之時趙燕俠老師是退出舞臺的狀態,並且在幹校勞動。而拍攝電影版《沙家浜》之時也將趙老師調回了劇組參與指導工作,從這一點能夠看出這些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雖然一些老藝人最終沒能參演,但是背後也有他們很大的付出,因為很多唱腔、動作都是他們參與設計,並且融入了他們想法的。
那麼拍攝這些電影有什麼好處嗎?
其實拍攝這些電影還是有好處的,那就是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當時無論是主角、配角以及幕後人物都是一個最佳的時期,他們一心都在藝術上,也正因為是這多方面原因才造就了電影的成功。說句實話,就是這些主演過了幾年之後恐怕都演繹不出當時的精氣神。
我們看現在各大京劇院團也創排革命現代戲,並且花費也不少,但是創作出來的作品並不成功。而這些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的電影版也能作為一個參考,去看一看當時這些劇目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樣的,這些劇目的主演是以一個什麼樣的精氣神去演繹的,為什麼這些劇目能夠達到一個高峰,這些劇目有什麼可取之處,只有不斷地吸取成功經驗,才能夠創作出成功的作品。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江楓漁火怎堪愁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