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全集(摔跤吧爸爸大熱)
2023-07-23 19:37:53 2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全集?5月30日,印度勵志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內地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晉升「現象級」影片暑期將至,國內院線還將引進另一部印度史詩大片《巴霍巴利王2》,期待這部在印度票房超過《摔跤吧爸爸》的作品再掀熱潮,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全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全集
5月30日,印度勵志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內地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晉升「現象級」影片。暑期將至,國內院線還將引進另一部印度史詩大片《巴霍巴利王2》,期待這部在印度票房超過《摔跤吧!爸爸》的作品再掀熱潮。
此前,《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等片也讓不少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但其熱度主要停留在小眾圈內。如今《摔跤吧!爸爸》票房火爆,讓印度精品電影的質量得到了更廣泛觀眾群體的品鑑和肯定,其依靠的是影片過硬的故事線和拍攝技巧,是真正能夠引發觀者共鳴的情感表達,更是其背後強大而成熟的印度電影工業體系。
【知道嗎?印度電影不止有「寶萊塢」】
一般意義上,我們將「寶萊塢」和印度電影畫上等號。但實際上,植根於孟買的寶萊塢,只是龐大的印度電影產業中,最為人所知的一部分。寶萊塢這個名字乍一聽像是好萊塢的「山寨」品,其實它幾乎是和好萊塢同步誕生的。
1895年12月,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成功地將巴黎觀眾嚇到驚慌失措,而在這場「電影首秀」僅僅半年之後,孟買觀眾就在家門口體會到這種新媒介帶來的衝擊。1898年,舞劇《波斯的花朵》片段被拍攝成短片;1899年,印度攝影師使用膠片記錄了孟買一場摔跤比賽,成為印度首部紀錄片。1913年,第一部標準時長的電影、取材於印度神話的《哈裡什昌德拉國王》拍攝完成,被視為印度電影工業誕生的標誌。
1931年,印度首部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上映,繁複絢麗的場景和穿插其間的歌舞場面,讓這部電影引起了轟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風格。
對生性歡樂、喜好歌舞的的印度人來說,電影聲配畫的表現形式廣受歡迎;易於複製、可以再現的媒介屬性也降低了消費門檻。很快,電影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娛樂媒介。到19世紀30年代,印度電影的年產量已經達到200部;在孟買、德裡這樣的大城市,電影院成為時髦人士休閒消遣的首選場所。
經歷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吵鬧與喧囂,五六十年代的百花齊放,七八十年代的動作片興起,再到新時代後期技術給電影帶來的無盡想像,百年歷史的印度電影已經形成了多語種、多類型、多主題的成熟工業體系。目前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在1500部以上,除了以孟買為中心的印地語影視製作基地「寶萊塢」,印度還有幾個體現不同民族語言特色的電影製作基地,如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孟加拉語影片製作基地和以海德拉巴為中心的泰盧固語影片製作基地(被稱為「泰萊塢」Tollywood)。幾大基地各成系統,彼此競爭也互為借鑑,共同構成了印度電影產業的整體圖景。
【唱著跳著批判現實】
《摔跤吧!爸爸》中「父親」克服社會偏見、把三個女兒培養成摔跤冠軍的主線情節,除了「勵志」元素讓人熱血沸騰,也引導觀眾審視和探討印度現實中女性地位這一社會議題。不少國內影評將該片與近年來主演阿米爾·汗的另外幾部電影並列,認為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從「歌舞昇平」的文藝片逐步轉型,開始關注社會議題。
實際上,批判現實的傳統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黃金時期就開始植根印度電影。
拍攝於1951年的《流浪者》,那句充滿諷刺的「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藉由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譯製深入人心,成為老一輩中國觀眾腦海中,對印度電影最早、最深刻的印象。
1957年上映的《詩人悲歌》,默默無聞的詩人被出版商甚至自己親人鄙夷,卻收穫一名妓女的賞識,歌頌平民愛情的同時反映社會對文人的冷漠;後來主人公被誤傳死訊,反致洛陽紙貴,又諷刺了普羅大眾的勢利和貪慾。在導演古魯·杜特的這部轉型之作裡,商業電影用以吸引觀眾的愛情故事和歌舞元素,成功地與批判語境結合,以情動人的同時切中時弊,因此入選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影史百佳榜單。
這個時期,印度電影工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新浪潮運動」。在此前的40年代,印度電影面對動蕩局勢選擇逃避現實,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浪潮的影響下,印度影人開始反思:浮誇的劇情和喧鬧的歌舞,是否意味著電影放棄了自身的品格和責任?
於是,「平行電影」浪潮在寶萊塢興起,這一時期製作的影片內容嚴肅,嚴格控制歌舞片段的使用,著眼社會政治氣候,大量運用象徵元素,突破了以往寶萊塢的「套路」,造就了《貧民窟》、「阿普三部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藝術電影。
這股浪潮到上世紀70年代逐漸消退,但它給印度電影工業留下了寶貴的批判精神。此後,印度影人不斷嘗試,探索商業和藝術的共處模式。近年來湧現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我的名字叫可汗》等影片,正是這種探索的成功之作。
在印度人眼裡,電影幾乎意味著他們全部的文化娛樂生活。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寶萊塢早已成為涵蓋影視、音樂、媒體、渠道、營銷等全產業鏈的娛樂巨無霸。打開電視,從真人秀到肥皂劇,都打滿了寶萊塢的烙印;收音機裡,所有的勁歌金曲,幾乎全都來自寶萊塢電影的原聲專輯。
在寶萊塢明星扎堆購房的孟買班德拉區,包括薩爾曼·汗,阿米爾·汗在內的幾個巨星家樓下永遠都有狂熱粉絲聚集。他們可以在這裡苦等一天,只為了在偶像走到陽臺的時候可以一睹真容;如果偶像心情不錯衝底下揮揮手,就可以收穫海嘯般的歡呼。這一「景觀」,甚至被當做參觀項目,進入不少旅遊手冊的推薦欄。
印度人對國產電影如此忠誠,也不只是愛那歌舞昇平的熱鬧。(畢曉洋)(新華社專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