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節日:傈僳族火把節文化
2023-07-18 08:07:23 2
在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在火把節這一天當地人民聚在一起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等活動來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想更了解傈僳族的火把節嗎?那就關注本期的傈僳族文化吧。
火把節是德宏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過火把節別有一番情趣,節日這天,寨子裡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穿上節日盛裝,全家團圓,殺豬宰羊,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美美地喝著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講團結、家家戶戶互相祝福。
這天,待到倦鳥歸林、夕陽銜山時,人們點起火把從屋裡到屋外,從院內到院外燻燒災蟲。火把左右擺動,上下舞動。老年人邊舞動火把邊念叨:「燒死跳蚤、燒死老鼠、燒死魔鬼、燒死一切害人蟲!……」然後,老人又拿著火把去照果樹,念道:「開花吧!結果吧!讓人們收穫吧!」眾人同呼:「開花吧!結果吧!花果滿山,糧食滿倉!」入夜,火塘通明,人們歡歡樂樂跳起蘆笙舞、三弦舞。親親熱熱手拉手舉行跳戛、唱民間敘事長詩《火把節調》。這個調子也稱「半年生產調」,其內容是總結半年生產經驗的。這時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蕎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進了家。人們唱豐收鼓幹勁,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傈僳族火把節的傳說。
很古很古的時候,雲南維西地區有三多:石頭多,樹多,野獸多。還有三少:人少,地少,糧食少。在這裡住的人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另外也種一些火燒地,在亂草棵子裡點起一把火,燒出一片空地,不耕也不鋤,用梭鏢撥弄撥弄就下種。種玉米,也種麻,就是不會開水田,種水稻。後來他們怎麼又開水田、種水稻了呢?這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天大早,太陽象一團大火,把山上石頭都烤紅了,天熱得連野獸都躲在巖洞裡不出來,打獵也打不著;種下的玉米剛長到齊腰那麼高,就全枯死了。人民餓得前胸貼後胸,家家戶戶都牽著餓得精瘦的小豬到森林裡去找野菜;因為小豬知道野菜當中哪種有毒哪種沒有毒,只要它能拱吃的,人就能吃。就這樣,大鬼主還一個勁兒地要糧、要獸皮和各種各樣的東西。人民生活苦得象黃連稈上的蟲兒,嚼不完的苦渣,喝不完的苦水。村村祭天祭地,哭喊著祈雨,盼天神救星。就在這時候,蜀漢的承相諸葛亮帶著四川兵馬,翻山越嶺沿著瀾滄江來到了雲南維西。
老輩人傳說:諸葛亮的兵象天兵天將,個個都穿著鐵背心,就象穿山甲一樣;刀砍不進,箭射不透。兵多得象螞蟻搬家,馬多得象樹葉上的紅蜘蛛;密密麻麻,一層又一層。他們剛一下山,可把當地的人嚇壞了,藏沒處藏,躲沒處躲,有的整村整村地往深山裡逃。當時逃到貢山那邊去的大多數是藏族,沒逃去的大多是納西族和傈僳族。
諸葛亮和大鬼主在斕滄江邊上打了一次大仗。大鬼主的兵躲在荊棘棵子灌木叢裡向外放毒弩箭,諸葛亮的兵拉了個大包圍圈,往荊棘棵子灌木叢裡放火箭,箭頭上點上火,把亂樹棵子全引著了。大鬼主的兵往外一跑,諸葛亮的兵馬奮勇衝殺,這一下,大鬼主可吃了敗仗,他的兵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大鬼主跪在村寨外面的路口上投降了。
老百姓聽說諸葛亮打敗了大鬼主可高興了,敲著木鼓,吹著木葉,跳著舞,唱著調子,從森林裡湧出來迎接。各村各寨的頭人帶了幾個獵人去見諸葛亮。他們沒帶長刀,也沒帶毒弩箭,只帶去了一些賡香、熊膽,另外還帶去幾張獸皮,也有老輩人說,還帶去了一些野蜂蜜和黃蠟。
諸葛亮親自到寨門口來迎接。頭人們來的時候,還有點提心弔膽,惶恐不安,可一見到諸葛亮那種和藹可親的樣子,就不再害怕了。諸葛亮擺上酒給大家喝,擺上煮羊腿給大家吃,還給大家蒸了大顫大甄熱氣騰騰的大米飯,大傢伙兒吃得可香啦。這裡的人民是很難吃到大米飯的,一沒有種籽,二沒有種水稻的田地,也不耕種,要想吃大米飯只有拿獸皮到麗江,或者到劍川去換;山高路險,野獸又多,沒有幾家人去換的;所以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很難吃到一點大米飯。
諸葛亮了解到這個情況,就和頭人商量,決定派人回四川調兵往這兒運稻穀,同時又派出很多漢兵教大家開闢水稻田。開闢水稻田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先要放火燒掉山上亂木、亂草棵子;趕跑野獸,然後再動手搬掉石頭。石頭太多,大塊的搬不動,小塊的搬不完。從那時起,這兒就流傳下來這麼兩句諺語:獵取香樟就別怕跑斷了腿,開闢水田就別怕砸斷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