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稱呼:臭老九的由來
2023-07-18 16:11:48 3
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很有名的文革,當時的知識分子被所有的勢力打壓。當時所謂的知識分子也被人看作是愛擺架子,他們也被稱之為臭老九。
那麼,本期民間故事帶你了解一下臭老九的由來。
在元朝的時候,這個遊獵民族初佔中原,原來沒文化的原始感覺使他們很自卑,最最怕那些個文謅謅的讀書人看不起,於是就把天下各行各業分了個三六九等。一腳把知識分子踢到了倒數第二級。使這樣分的。
「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蒙元時期的等級制社會說起。蒙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始至終,蒙元政府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啊!
而到了「文革」時期,一小撮兒極左思想的人還不滿足,認為僅此不足以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厭惡之情,將這個早已消弭的概念死灰復燃般又揪出來並加以升級,就在「老九」前面再加個「臭」字,那是一個更絕望的等次。
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僱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
從建國初期開始,就有「地(主)、富(農)、反(革命)、壞(人)、右(派)」的說法,這五類人屬於專政、改造的對象。而文革開始後,又有「叛徒、特務、走資派」也成為專政、改造的對象。隨著文革的深入,知識分子也成為改造對象。
從而知識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後的第九位,加上當時公認知識分子愛擺「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識分子稱為「臭老九」了。
你可能也喜歡:
民間故事之綠帽子的由來
上古神話傳說:夸父追日的民間故事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