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球到最大星球詳細排名(人類同時擁有四座空間站十年內實現)
2023-07-18 22:00:28 2
自2001年和平號空間站受控墜落之後,地球軌道上就只剩下在建的國際空間站了,2011年發現號太空梭將多用途增壓艙送往國際空間站之後,就基本完成了主體建造。太空梭也隨之退役,到目前為止,國際空間站建成之後已經運行了8年左右的時間,設計壽命一般是10到15年,這意味著理論上國際空間站可運行到2024年左右。但這個時間僅是一種參考,並非實際壽命就只剩下5年左右。
因為根據今年2月27日的美參議院法案,擬將國際空間站壽命從2024年延長到2030年,這就說明了只要資金到位,那麼國際空間站完全可以再運行11年的時間。
從技術上看,國際空間站有別於蘇聯時期建造的和平號,和平號開始建造的時間是1980年代,國際空間站則是1998年之後建造,技術上相差了20年左右。同時,國際空間站是歐美發達國家合作建造,在質量上應該說都代表了當前最先進的工藝,美參議院法案將國際空間站壽命延長到2030年,也足以說明其完成能夠在10年後還處於工作狀態。
於是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在2020年代,還有另外三座空間站即將出現,分別為中國的空間站、美俄的月球DSG空間站以及私人航天企業的充氣式空間站。
中國的空間站建設計劃已在推進之中,從2020年開始組建,在未來數年將擁有一個質量為60噸的空間站,由兩個實驗艙、一個核心艙構成,對接一艘貨運飛船、一艘載人飛船。筆者認為,美俄的月球DSG空間站將是中國空間站之後,又一個亮點,將定點在月球軌道。
關於美俄合作的消息不是很多,但雙方有意圖進行合作是肯定的,2018年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俄羅斯希望參與美國的月球軌道棲息地,NASA顯然也有意義讓俄羅斯加入到深空棲息地的建造中。
目前深空棲息地仍然處於概念階段,已經形成的方案主要有四艙結構,一個推進模塊,一個太空人居住艙、一個後勤服務艙、還有一個氣閘艙。推進模塊質量大約10噸左右,其他三艙如果按每個20噸,那麼其主體結構質量應該是70噸,外加一艘貨運飛船、一艘登月飛船、一艘載人飛船,可控制在100噸之內。
最後一個私人空間站,這是一個新生事物,代表著私人航天行業的蓬勃發展。2018年,比格洛可展開活動模塊就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測試,結構重量1.4噸,充氣後可形成16立方米的空間站,如果有多個充氣結構對接,可以形成一個10至20噸的軌道建築。當然,這樣的空間站完全是旅遊性質,讓更多的人上太空,諸如SpaceX、波音這樣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載人飛船,完全可以形成定期往返航班,與2019將即將商業飛行的太空船二號形成兩種不同模式的商業體驗模式,時間也是在2020年代完成。
綜上,2020年代應該是一個航天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四座空間站同時存在應該不是問題,有傳統的美俄空間站,代表過去的航天強國,還有正在冉冉升起的中國,也有異軍突起的私人航天企業,一個大航天時代應該是從2020年代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