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十大最新規劃(從宜業到宜居公園城市)
2023-07-19 01:31:05 1
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實施,都讓高新東區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
精神文化的延承
未來之城的生態本底
高品質的工作生活環境
品質
·創業與生活
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嬗變
宜居宜業環境聚「人氣」顯「城氣」
如果說產業活力標誌著區域發展的高度與效能,那麼生活品質則折射出區域發展的溫度與質感。30年來,成都高新區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吸引海內外菁英來此創業興業。
在城市的不斷變革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嬗變,宜居宜業環境聚「人氣」顯「城氣」。蓉漂們在此紮根,從「蓉」創業的快節奏、慢生活都安放在高品質和諧宜居公園城市之中。
40年前,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之舉,「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加速了中國人才的全球流動。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從1978年至2017年底,累計有519.49萬人出國學習深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領域最多的一次出國潮。這其中 ,313.2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他們活躍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各個領域。
擁有資本合伙人、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常委等多重身份的梁剛,就是那313.2萬分之一。
2005年,在高朋大道「創新中心」的一間小辦公室裡,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英國華威大學金融碩士梁剛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回來就想找一個和美國環境相近的地方,朋友都推薦我來成都高新區試試,沒想到成都高新區還給了房租補貼。」一年多以後,梁剛的公司開始轉型做環保領域的投資財務顧問。讓他印象深刻的改變發生在2010年。這一年,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初見端倪,諸多傳統產業探索「觸網」,各類新興產業加速湧現。同一年,梁剛創業的項目開始進軍天使投資、風險投資。
2015年,梁剛和合伙人共同創立「熊貓資本」,專注網際網路行業投資。2016年,「熊貓資本」投資了被譽為當年最佳創投項目的摩拜單車。在摩拜單車的推廣運行過程中,成都再一次打動了梁剛。「成都是第一個主動接納摩拜單車的城市,這彰顯著一個城市對新生事物的包容和渴望。」梁剛稱,正是成都這種對待「創新」的態度,讓他決定將自己參與創立的第二支基金「銀杏阿爾法資本」總部設立在成都高新區。
10月15日,在位於成都高新區交子北一路79號的伍衍生命科技館裡,梁剛如數家珍地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生命的奧秘」。生命科技館所屬的四川伍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銀杏阿爾法資本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從這個總投資1.2億元,專注於幹細胞研究、儲存的項目,可以窺見,梁剛及其合伙人對成都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遠見。
今年,成都高新區30「歲」,梁剛回國創業的那一年,也是30歲。從傳統行業到網際網路行業,再到生物醫藥行業,十餘年來,梁剛在事業上的發展方向,與成都高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同符合契。
「剛創業時,客戶到我公司覺得『有點遠』。現在,客戶到我公司都說這是最繁華的區域。」梁剛笑稱,自己不僅看著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更是見證和感受了成都高新區發展變化。這「變化」,不僅僅是創新創業要素、資源集聚的「宜業」環境,還有在快節奏的商場背後,讓人們「慢下來」的高品質「宜居」環境。
這,或許是一代創業者和高新人的共同感受。
每當夜幕降臨,在白晝以讀秒時間計量的忙碌節奏漸漸緩下來,夜色高新,有了與白天裡不同的味道。劍南大道旁的錦城湖溼地公園,愛生活的樂跑族三五成群,揮汗如雨,加速奔跑。這個總面積166公頃的溼地公園,自2012年開建便標誌著環城生態區湖泊水系建設的大幕拉開。一年四季,綠植與湖水交映成趣,讓「棲息」於此的人們能從繁華中尋覓到「湖光山色」,邂逅與創業場節奏迥異的靜謐與自然。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桂溪生態公園、新川之心中央公園、交子公園、大源中央公園、江灘公園,無一不是綠道環繞,「山」水交融。而星羅棋布的小遊園、微綠地,更是將生態景觀嵌進了街頭巷尾。僅僅在南部園區,成都高新區就規劃了1處郊野公園、29處城市公園、47處社區公園、98處「口袋」公園。
如梁剛所說,一座城市的發展在於細節。行走在成都高新區,處處能感受到「國際城南」的品質——天府軟體園、新川科技園、金融城,展示著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效能;繁華熱鬧的新南天地、鐵像寺水街商圈,透露著商業的現代與活力;氣勢恢弘的中國-歐洲中心、「大魔方」成都演藝中心,折射著日益豐富的文化與內涵……在這片快節奏與慢生活相生相伴,現代化與原生態和諧共融的區域,人們對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定義正在被重塑。
延承
·精神與文化
從精神文化需求破題
生活品質折射城市溫度與質感
三十而立,成都高新區迎來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
從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破題, 讓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成都高新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斷促進有感發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歷經40載,成都高新區已走過30年。回望這幾十年來,國家面貌翻天覆地,人民的物質生活得以改善,精神生活也日漸充實。在成都高新區,文化活動陣地從無到有,文化活動設施從簡陋到齊全,讓人民充分享受了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8年10月17日,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慶祝祖國改革開放40周年、建區30周年、成都普天成立60周年」專場文藝演出在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舉行。穿梭在活動現場,72歲的袁順柱正專注地拍攝著照片,像往常一樣記錄著正在上演的一個個精彩節目。
用專業相機拍攝感興趣的照片、學習舞蹈練習書法、觀賞高品質的文藝演出……這是和袁順柱一樣退休的居民們再平常不過的業餘生活,但在幾十年前,他們的文化生活卻沒有這麼豐富。
時間回到1988年,當時的袁順柱還是成都電纜廠的一名職工,成都高新區的建設剛剛起步,「那時沒有那麼多文化活動,廠裡組織一場壩壩電影,周圍十裡八鄉的居民都早早來佔位置觀看,其他空閒時間基本上沒有什麼活動讓大家參加。」
漸漸地,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聽廣播、看電影、看電視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再到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活動,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大家更希望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社區綜合體的建立實現了所有人的願望。」
袁順柱口中的社區綜合體,正是成都高新區首個社區服務綜合體——芳草街街道社區綜合體,也是袁順柱每周都會前來和朋友交流攝影技巧的地方。在這裡,籃球館、書畫室、圖書室、聲樂室、舞蹈室,多個活動空間滿足居民需求,街道還依託這一陣地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的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為轄區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自2008年開始建設社區綜合體以來,成都高新區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把一個個「盆景」變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成為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樂園。如今,成都高新區7個街道12個鄉鎮和230個社區(村),已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覆蓋,初步建成「15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並新建了10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範點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進一步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綜合利用、服務統一提供。
走出社區,從新落成的文藝演出新地標「大魔方」成都演藝中心,到正在建設的省文化中心、高新文化中心,再到已經投入使用的雲端音樂廳,成都高新區正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為市民提供更豐富、高品質的精神文化服務。
經濟是「骨」,文化是「魂」;經濟發展,文化惠民。推進打造精神文化陣地的同時,成都高新區不斷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區域文化軟實力得到有效提升。引進澳大利亞、斐濟等專業藝術表演團隊開展專場音樂會,引入四川交響樂團全年面向轄區市民開設管樂、弦樂等免費培訓鑑賞活動,開展文化賽事、流動巡演、公益電影進影院等文化惠民活動,舉辦百姓故事會巡講巡演、「走基層」文化惠民演出等系列活動,打造民俗節慶、廣場文化、全民閱讀等群眾性文化品牌……一場場精彩的活動,為轄區市民送去精神文化藝術「大餐」。
如果說產業活力標誌著城市發展的高度與效能,那麼生活品質則折射出城市發展的溫度與質感。一個區域內,產業發達集聚、生活舒適便利,創業興業於此的全球菁英們自然更願來此築夢;環境優美和諧、設施現代完備,世代生活於此的居民們自然更堅守在此安居,以人為本、先人後產、以產帶城、以城促產,民生高新的幸福圖景在此繪就。
未來
·崛起與希望
從規劃圖到實景圖
樂業宜居的未來之城在東區崛起
2017年4月1日,對於丹景鄉等簡陽市12個鄉鎮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日子。這一天,它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高新東區。
一年多來,嬗變,在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演進。這樣的「變」,不僅是一座直面全球的空港新城從一張白紙到漸成雛形,它同時還是祖輩生活在此的高新東區群眾,可感可知的每一條道路的暢通、每一處遊園的笑語、每一股飲用水的清冽……
王勇是高新東區蘆葭鎮共樂村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同時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談起最讓他自豪的事情,就是從2017年4月1日成都高新區託管簡陽市12個鄉鎮以來,每一次重大活動,每一個重要時刻,他都用鏡頭一一記錄下來,從未缺席。
2018年10月13日,王勇一大早就來到蘆葭鎮建安村安置小區「蹲點」。歷經前期加緊施工建設,建安村2000戶農遷居民即將住進新家。「從打第一處地基,到如今建成在即,農遷小區建設的每個重要節點,我的鏡頭幾乎都記錄下來了!」王勇告訴記者,看著拿到新房鑰匙的居民樂得合不攏嘴,手中的相機仿佛也有了生命,快門聲和笑聲融合在一起,王勇和村民們共同享受著搬進新居的喜悅。
在王勇的鏡頭下,一年半的時間裡,蘆葭鎮不僅「顏值」有了改變,「氣質」也在不斷提升,道路全部黑化,路邊綠意盎然,街面整潔有序。用王勇自己的話來說,高新東區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實施,都讓當地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在享受著民生投入帶來的改變時,自己也要當好時代的記錄者。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區域實現發展的第一役。自託管以來,成都高新區不斷加大在高新東區的民生投入,從路到橋,從學校到住宅、從精準扶貧到產業集群,累計150億元的規劃建設固定投入,讓接踵而至的變化,在高新東區48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演繹著產業與民生相融相生的美好圖景。
所有傾力而為的「殊途」,皆因讓人民群眾收穫獲得感而「同歸」。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都高新區建立起脫貧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將脫貧工作精準到戶、到人,確保貧困戶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同時,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引進現代農業產業,培養致富帶頭人,以點帶面帶領廣大貧困戶脫貧,截至2017年底,已實現高新東區2153戶貧困戶共6380人全部脫貧,待摘帽的8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要致富、先修路。今年6月,蘆葭鎮民豐村到建安村的道路完成鋪油,這也標誌著高新東區總長達230公裡的61個鄉村公路項目提升改造全部完工。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成都高新區持續民生投入的背後,是一個個民生工程從「規劃圖」到「實景圖」的建成投用,是當地群眾宜居樂業持續提質的幸福笑顏。朝著打造一座創新之城、科技之城、低碳宜居之城的目標,一座樂業宜居的未來之城正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