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之一:梅花大鼓
2023-07-18 17:15:35 4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非常多值得驕傲的藝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失去了繼承的人,梅花大鼓是到如今都還保留不錯的一項藝術,你知道梅花大鼓嗎?了解梅花大鼓的具體表演形式嗎?本期民族文化為你解析。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藝人演唱則多見於拆唱節目中,專演此曲種者很少。最早有鍾萬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寶祿、王子玉等。自金萬昌出,經其加工創新,這一曲種才煥發了新的青春。
從此,它也就分成了北板、南板兩個流派;前者守舊,唱腔簡單,上下句無何異樣兒的區別,平淡無奇,王憲臣、劉藎臣等善唱之;後者則為金萬昌所創演的梅花調,唱腔娓娓動聽,且有許多出色的創新,深為聽眾所欣賞,逐漸成為此曲種之正宗。梅花大鼓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個基本板式與以這三個板式的名稱命名的三個基本唱腔。
清朝道光年間,北城旗人子弟八角鼓票友有位叫「玉瑞」的,他的伯父是世襲的左領。在八角鼓票房內唱這種曲調漸漸得了到大家的認同,於是就管這種曲調叫「清口大鼓」。因他家住在北城鼓樓附近,可能這也是後來稱「北板梅花」一詞的來源,玉瑞的雅號叫「梅花館主」,亦稱「北板梅花調」。後來漸漸傳入前門外南城一帶,有位子弟八角鼓票友文玉森,他的頭是禿頂外號叫「文禿子」。文玉森的清口大鼓唱得很好聽,又增加到由五種樂器伴奏,演唱的段子是《黛玉思親》、《百鳥朝鳳》等幾段節目,雖然曲目較少,但在八角鼓演出中這種形式已經很重要了,也標誌著北板梅花大鼓已完全形成。
清朝末年「北板梅花調」傳到了金萬昌和王文瑞等幾位先生時,他們在演唱過程中把曲調和板式加以豐富,尤其在伴奏音樂和唱腔音樂方面,經韓永先、蘇啟元加以推進研究,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過板大過門等,這一階段隨演出隨發展,而後又經過了韓永祿、霍連仲、韓德壽(韓德福的長兄,是梅花大鼓過門[馬號]的創始者。)等人發展,就形成了就如的梅花大鼓。為了區別原有的「北板梅花調」,也就對立的定名為「南板梅花調」,這時「梅花大鼓」的名稱自然也就已成定局了。
幾十年來隨著時代變化,名家們對梅花大鼓的藝術形式上都各有發揮,形成風格流派異彩分呈的局面,曲調和音樂的發展大多都是一些名弦師的改進而成的,並不是因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流派的。正如王文瑞老先生親口對我講的:「當年我把梅花調十幾段都整好給萬昌了,他是名角,唱紅了比我強得多。名利不算啥,只要玩意兒響,比啥都強。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說王老先生也是金派(金萬昌)梅花大鼓的創始人之一。
梅花大鼓傳到二、三十年代已達高峰,南板梅花調比北板梅花調曲調豐富,過板音樂也花哨熱鬧。鼓套子、過板音樂的大過門也多,使得南板梅花調比北板梅花調好聽得多,後來這種演唱形式愈演愈烈幾乎沒有更多的人唱「北板梅花調」了,因此北板梅花調也就漸漸失傳了。我至今只在十八歲那年聽過一次,那是一九五七年在前門小劇場,北京市第一屆曲藝匯演中一位叫孫茂芝的盲藝人演唱的《安安送米》。
你可能也喜歡:
見證知音的地方,古琴臺的來歷
京劇生旦淨醜的臉譜特點及圖片
眾說紛紜的公主墳的來歷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