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裡的經典橋段(不瘋魔不成佛周星馳西遊電影中的暗黑史)
2023-07-18 17:14:04 1
任何想要從周星馳和徐克合作的《西遊·伏妖篇》發現微妙奧義的觀眾,都必須要忍受三種不堪忍受之物:唐三藏帕金森症式的笑容、孫悟空因為唐僧半夜性騷擾和緊箍咒夢話而導致的嚴重黑眼圈,以及從福島核電站東渡中土的魚怪沙僧的造型。如果一位觀眾能在黑暗的放映廳裡忍受這三種難忍之物,堅持看完108分鐘,直到確信最後沒有片尾彩蛋才依依不捨地離開影院,並且心情愉悅覺得值回票價的話,那麼他就已經通過了一次不亞於佛陀成道般的試煉,從此人生又向著大徹大悟的境界邁進了一步。
《西遊·伏妖篇》(2017),徐克導演,周星馳監製
「看這部電影,對星爺的粉絲來說就是一次苦修。如果你是買票看了《美人魚》和《西遊·伏妖篇》的話,那麼,從此你可以光榮地宣稱自己已經把欠星爺的票錢還清了。」儘管影評家們雷霆暴雨般地向這部電影砸下最尖刻的評論,但這部電影已經突破了15億元的票房,不僅超越了它好評如潮的前作《西遊·降魔篇》,更甩出由周星馳本人主演的兩部被視為影壇經典之作《大話西遊》整整一個街區。從這個角度來看,口碑與票房之間強烈的反差,也許同樣蘊藏著某種深邃的哲理。
然而,一如電影中肉眼凡胎無法看穿妖魔真形,過分執著於影片必備的三大要素:演員、劇情和主題同樣也會溺於色相,難以自拔。但如果能用一種新的視角,比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佛陀視角,就有可能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花在凝視屏幕上空洞劇情的每一秒,都會是一場頓悟心相的修煉。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瘋魔不成佛」這句蘊含佛理的俗語,才是這部凡人眼中失敗電影的成功之處:影片中的每一個造型奇葩的角色都暗藏妙喻,每一場誇張荒誕的表演都隱含玄機。只有跳出影片本身,才能看透它的「本相」。
《西遊·降魔篇》裡的孫悟空(2013),周星馳監製、編劇、導演
瘋猴子:欺師滅祖的妖王孫悟空
電影開頭,孫悟空一路上都想致唐僧於死地,只不過憚於唐僧自吹自擂、神乎其技的「如來神掌」,才未敢下手。這一情節當然顛覆了傳統觀眾對《西遊記》中孫悟空忠心耿耿一心護主形象的認知。不過這也並非周星馳在這部電影中的獨創。早在他主演的經典名作《大話西遊》的一開篇,孫悟空就因為難以忍受師父唐三藏囉嗦嘮叨而想將其置於死地,新的電影不過是將這場師徒之間你死我活的矛盾,擴展為一場情節更複雜的相愛相殺而已。
孫悟空的出身自1930年代開始,就成為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和文學史家三方爭執聚訟的焦點。以魯迅為首的「國產說」,認為孫悟空的來源是唐代《古嶽瀆經》裡記載的「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的水怪巫支祁,因為率領群妖阻抗大禹治水,所以被禹王鎖在「淮陰龜山之足下」,這個故事非常像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壓在五指山下的故事,在加上書中描寫的巫支祁形若猿猴,因此它也被認為是孫悟空的來源。
但是,以胡適、陳寅恪為代表的「進口說」,主張孫悟空的來源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神通廣大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曾經幫助印度教主神毗溼奴化身阿逾陀國王子羅摩,與十頭魔王羅波那作戰,奪回羅摩的愛妻悉多。陳寅恪更在《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中指出,孫悟空最輝煌的業績「大鬧天宮」的來源,除了《羅摩衍那》裡神猴哈奴曼攻打魔王宮殿之外,還混雜了北魏時編譯的佛教經典《賢愚經》中「頂生王品第五十七」中的故事,這位頂生王只需「張弓扣彈」,天宮「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這正是《西遊記》中孫悟空「齊天大聖」稱號的來源。後來因為他剿滅了進犯天帝的阿修羅王,於是自念自己無與倫比,不如害死帝釋,「獨霸為快」,結果噁心一生,便墮落於地而死。
甘肅榆林石窟第3窟西壁南側西夏時期的壁畫《普賢變》中,描繪了唐僧和孫行者取經歸來的形象,這幅壁畫被認為現存最早地描繪西遊記情節的壁畫。
但這兩種觀點都沒有解釋下集《伏妖篇》裡孫悟空為何一直想殺唐僧,其原因肯定不僅僅是因為《西遊》系列裡的孫悟空還帶著《大話西遊》中唐僧的「前世記憶」。實際上,1987年,一位叫張錦池的研究者在他的《論孫悟空的血統問題》中指出,孫悟空除了是印度哈奴曼和中土巫支祁雙方的混血之外,血管裡還流淌著中亞的基因。他的發現是記載歷史上真實玄奘取經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唐僧在取經途中收了一名胡人徒弟,名叫石磐陀。從他的名字可以看出來,他是西域昭武九姓中的石國人,出身於今天塔什幹一帶,是粟特人種。本來粟特人的傳統宗教是「祆教」,也就是今天伊朗地區仍能見到的拜火教。但這位石磐陀在受了玄奘佛教五戒之後,滿心歡喜,一路上「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
然而,這種恭敬的態度在即將抵達大唐通往域外的玉門關前時,卻突然峰迴路轉。在那天晚上,玄奘突然驚醒,發現石磐陀「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這個詭異的情節與《西遊·伏妖篇》中夜晚露宿時孫悟空對唐僧起殺心準備下手的情節如出一轍。考慮到2007年火遍全國的歷史紀錄片《大唐西遊記》中,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詳盡地再現了這一場景,而2015年的另一部廣為播放的同題材紀錄片《玄奘之行》中又重複了這個故事,很難說一年後周星馳電影裡的人物設定與史實上的雷同僅僅是一種巧合。
不過很多研究者忽略的一點是,孫悟空想殺師父這一點,其實早在吳承恩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定本之前,就已經有人發現了其中玄機。元末明初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是吳承恩《西遊記》劇情諸多鮮為人知的祖本之一。在這部雜劇中,想吃唐僧的第一個人,正是孫悟空。他被唐僧放出來以後,第一個反應是:「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那裡來尋我?」而觀音菩薩同樣也並非善類,她教給唐僧緊箍咒,除了「這畜生凡心不退,但欲傷你,你念緊箍咒,他頭上便緊」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教唐僧必要時下死手,「若不告饒,須臾之間,便刺死這廝」——又一個與《大話西遊》中觀音姐姐要打殺孫悟空不謀而合的情節,可見編劇想弄死孫悟空之意,可謂穿越古今、心心相印。
在《西遊記雜劇》中,將孫悟空壓在山下的不是如來,而是觀音菩薩。插圖出自明萬曆刊本《楊東來先生批評西遊記》
佛之子:石頭裡蹦出的俄狄浦斯情結
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吳承恩《西遊記》的開篇第一回,就描寫了那塊聳立在花果山頂上誕育了孫悟空的仙石: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
這段說書似的講解,暗示孫悟空其實無父無母,乃是天地精華孕育而成。頗為類似《聖經》中「道成肉身」的隱喻。事實上,在《西遊記》的眾多祖本中,孫悟空確實無父無母,《西遊記》的「直系老祖」南宋時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孫悟空只是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今來助和尚取經」,但卻並未提及自己的出身,只是說自己曾「九見黃河清」。
元代《樸通事諺解》下卷轉引《西遊記平話》,同樣稱孫悟空是一隻「老猴精」,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裡,孫行者自道「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有吾身」。同樣沒有石頭裡蹦出猴子來的出身。只有元末《曲海總目提要補編·北西遊》提到:「花果山水簾洞石猴竊食老子金丹,遂成銅筋鐵骨、火眼金睛,又能七十二變,大鬧天宮」。在這裡才將石頭與猴子聯繫在一起,而後成就了「石猴靈胎」的經典傳說。
《大聖偷丹》插圖,出自明代萬曆二十年(1590年)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遊記》,是吳承恩《西遊記》的最早版本之一。
在人類學裡,石頭產子的傳說並非如此簡單,對石頭的崇拜正是對生殖力的崇拜。
巖石表面有凹陷的石頭往往被視為女陰的象徵,而高聳的巖石則被視為男根的象徵。吳承恩筆下「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的仙石,恰恰可以看作是男根的象徵,而它上面「九竅八孔」這些凹陷洞穴,則是女陰的象徵。因此,就像日本民俗學家中野美代子女士所發現的那樣,誕育孫悟空的這塊靈石,兼具男性與女性雙重生殖之力,根據《莊子·知北遊》中的說法,「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因此,孫悟空既是胎生又為卵生。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究竟誰有如此大能,誕育出這樣一位卵胎同生、男女雙性的石猴呢?
唯有天地間最有權能之人,才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誕生出一個叛逆的孩子。吳承恩儘管沒有在他的書中白紙黑字地指明這一點,但在他的家鄉江蘇地區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卻留下了孫悟空出身的蛛絲馬跡。在上世紀民俗傳說調查風行之時,江蘇地區的民間文化調查者,收集了6種孫悟空出身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中除了一個與哪吒鬧海中的石磯娘娘聯繫在一起,屬於人類學上的「文本汙染」之外,其他版本的故事都指向這塊象徵原始生殖崇拜的靈石之所以能夠生出孫悟空,乃是因為它受到了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的垂青。其中以1988年7月搜集於江蘇丹陽市司徒鄉的傳說最精煉,也最露骨:
「如來佛祖經過雲臺山,坐在一塊大石上休息,遺下精子,走後,觀音老母也在這塊石頭上休息,留下卵子,精卵結合,受日月精華,孕育為石猴。」
對創造這個民間傳說的人來說,這個傳說解決了一個問題,為何每次孫悟空遇難,都是觀音去解救,因為這是一個母親在搭救自己的孩子,而如來佛祖之所以將五指山壓在孫悟空的頭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嚴厲的父親用巴掌(「如來神掌」)懲罰自己頑劣不堪的逆子。
這種嚴父慈母加一個叛逆兒子的人物設定,在今天的電視劇裡已經司空見慣,但對古人來說,這種解釋很好地解決了一個倫理上的難題。如果我們循著這條思路反過頭來回顧《西遊記》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就會發現,孫悟空與觀音的關係最為親近,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找觀音幫忙降妖伏魔,而如來佛祖卻只能激起他的敬畏之心,恰如一個受到了懲戒的兒子面對他嚴厲的父親。如來佛祖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最後又派觀音菩薩指引唐僧將孫悟空從山下放出的情節,仿佛是一種特殊的「再生儀式」的戲劇性表演,通過了這一儀式的孫悟空,不再是之前大鬧天宮的叛逆妖王,而是一位重返佛教大家庭的回頭浪子。
《西遊·降魔篇》(2013),周星馳監製、編劇、導演
但就像《西遊·降魔篇》中他一心想要殺死如來佛祖的仇恨心理,以及《西遊·伏妖篇》中他對「如來神掌」的恐懼,都可以看出,那種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結已經烙印在他的靈魂中。
《鳳凰周刊》記者/李夏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