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諜戰二戰片華沙間諜(間諜祖母諾伍德)
2023-07-18 14:19:39 1
「62年過去了,他們到底還是找上門來了。」
1999年9月,倫敦南部郊區的一棟小屋門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望著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記者,心情十分複雜。
「原以為可以把秘密帶進棺材,誰知到頭來還是被叛徒出賣了。」老人有些無奈。
記者們打量著眼前的老人,從她的身上,已經找不到絲毫女間諜獨有的風情萬種和身手不凡。
這位號稱「紅色間諜祖母」的老奶奶,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01
眼前的老人名叫梅利塔•諾伍德,1912年出生於英國。
她的母親是一位地道的英國人,父親亞歷山大則是一名拉脫維亞難民,雖然是難民,但諾伍德的父親早在移民英國之前,就加入了社會黨。
諾伍德的父親積極從事左派活動,不但把列寧和託洛茨基的著作翻譯成英文,還創辦進步報紙,對英國年輕一代產生了很大影響。
生活在這樣的紅色家庭,諾伍德從小就崇拜列寧。
1930年代,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英國經濟長期處於蕭條狀態,大批工人失業,吃不飽、穿不暖,甚至無家可歸,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雖然經濟也不景氣,卻為人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鮮明的對比,深深地刺激著英國民眾,很多人對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了憧憬。
自然而然地,英國民眾在感情上更加親近蘇聯,從而導致社會主義思潮在英國空前高漲。趁此機會,蘇聯情報系統在英國大量招募間諜。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諾伍德早早地加入了英國共產黨,經常參加左派活動,這引起了蘇聯間諜安魯德·羅斯坦的注意。
羅斯坦同時也是英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經他介紹,諾伍德於1937年正式加入蘇聯情報系統,代號「霍拉」。
當時,諾伍德在英國有色金屬科研協會擔任會長秘書。這家協會承擔著英國最重要的科研任務。
「會長秘書」雖然普通,但可以接觸到最重要的英國科技情報,諾伍德將自己經手的絕密文件,通過各種途徑,紛紛傳遞了出來。
不久,諾伍德與一位名叫希拉利的英國數學教師結了婚,希拉利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志同道合的愛人是諾伍德從事革命活動的堅強後盾,從此,她更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間諜工作當中。
02
幹革命不能怕流血犧牲,諾伍德雖然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但這份讓她引以為榮的事業,卻隨時都可能使她身處險境。
1938年的一天,諾伍德按照約定,帶著剛剛拿到的絕密情報,來到了位於倫敦東南郊的「老地方」,等待她的克格勃上線。
然而左等右等,她的上線卻遲遲沒有出現,諾伍德心裡產生了不祥的預感,果斷撤離了現場。
回到家裡沒多久,諾伍德就收到消息:有三位克格勃間諜被捕了,其中就包括諾伍德的上線。
接下來的那段日子,諾伍德忐忑不安。
萬一她本人也遭遇不測,蘇聯在英國的間諜系統將遭到更大的破壞,這無疑會給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造成更大的損失。
值得慶幸的是,三位同志都是好樣的,無論遭受怎樣的嚴刑拷打,他們當中都沒有人出賣諾伍德。
風頭一過,克格勃又派人聯繫上了她。
這場意外的變故非但沒有嚇退諾伍德,反而使她一下子成熟了許多。她變得比從前更加謹慎,也更加勇敢。
此時的諾伍德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把自己經手的絕密文件複印下來,她開始偷偷地溜進上司的辦公室,把鎖在保險柜裡的絕密文件也悄悄地拿出來,用微型照相機拍攝完畢,再放回原處。
在諾伍德的努力下,英國最重要的科技情報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蘇聯,諾伍德喜不自勝。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諾伍德的行蹤引起了一位名叫莫娜·蒙德的英國女特工的懷疑,她把這件事報告給了自己的上司。
「女人當不了高級間諜,你快拉倒吧!」這位大男子主義思想嚴重的上司,一向都瞧不起女性,對諾伍德和蒙德的能力同樣不屑一顧。
但是,蒙德相信自己的判斷,仍舊對諾伍德進行盯梢。
就在諾伍德惶惶不安之時,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現了,蒙德的那位大男子主義上司,以「無能」為理由解僱了蒙德,隨後,英國情報部門對諾伍德的監視就不了了之了。
諾伍德有驚無險。
03
1938年,德國科學家在核裂變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英國率先獲取了這一情報,立即決定進行原子彈研發,並很快取得了進展。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整天對英國進行空襲,實驗設備和科研成果很難保全,而且由於參戰的緣故,英國的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同時美國也在進行原子彈研發,可因為起步晚,進程緩慢。
於是英美兩國決定合作研發原子彈:英國出技術,美國出場地和經費。
1945年,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成功爆炸。
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國不但立刻翻臉不認人,拒絕與英國共享原子彈技術,而且揚言「蘇聯要想研發出原子彈,得再過20年。」
誰知僅僅在4年後,美國就被狠狠地打臉:蘇聯的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比英國還早了3年。
而這都要歸功於諾伍德。
諾伍德所在的有色金屬科研協會,是英國核武器研發的核心部門,要搞到核武器研發的資料,對諾伍德來說並不是難事。
而在這次原子彈的情報的傳遞過程中,蘇聯也意識到諾伍德的重要性。
為了爭奪對諾伍德的領導權,蘇聯軍事情報部門與蘇聯特工組織克格勃一度互不相讓,最終,諾伍德選擇了克格勃。
諾伍德不僅向蘇聯提供情報,她還為蘇聯招募間諜。諾伍德最傑出的下屬是一名叫亨特的英國政府官員。
從1967年起,在長達14年的時間裡,亨特像諾伍德一樣,利用工作之便,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科技和軍事情報。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1972年,60歲的諾伍德以會長秘書的身份,從英國有色金屬科研協會退休,她與蘇聯的合作也就此終止。
1979年,諾伍德和丈夫以旅遊的名義來到蘇聯,領取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的「戰鬥紅旗勳章」。
與勳章一起發放的,還有巨額獎金,可對於獎金,諾伍德分毫未取,她希望將這筆錢用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04
後來,即使蘇聯解體,也沒有動搖諾伍德的共產主義信念。
儘管每個月的退休金只有35英鎊,但她一直力所能及地宣傳共產主義。
退休之後,每天早晨,諾伍德都會自費購買30份英國共產黨創辦的《晨星報》,送給鄰居和朋友——20年來從未間斷。
而對於自己的過往經歷,她卻一直守口如瓶。
做蘋果醬、養花、散步、遛狗,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諾伍德退休後的生活日常。
在鄰居們眼裡,這個做了一輩子「間諜」的婦人,只是個和藹可親的老奶奶,只不過思想有些激進罷了。
就連諾伍德唯一的親生女兒,都以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英國婦女。
然而,正是從諾伍德退休那年起,危險開始一步步向她逼近。
當時,克格勃總部要搬到莫斯科郊外的一棟新的辦公樓。趁著混亂,一位名叫瓦西裡·米特羅欣的克格勃高官動起了歪腦筋。
米特羅欣在克格勃第一總局的檔案處工作,他挑選了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檔案,謄寫在紙上,藏在鞋子裡,帶回家後列印出來,埋到了自己位於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地底下。
截止到1984年,米特羅欣竊取了大量克格勃絕密檔案,但由於蘇聯的管理非常嚴,他一直沒法耍花招。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米特羅欣的機會來了。
既然美國是蘇聯的頭號敵人,那它自然就是米特羅欣心目中的頭號買家。
1992年,米特羅欣帶著少數偷竊出來的檔案,來到了美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出師不利,並沒有使他氣餒。
米特羅欣又來到英國大使館「試運氣」,結果他受到了英國人的熱情接待。
英國特工安排米特羅欣全家秘密到達倫敦。
米特羅欣領取了巨額獎金和豪華別墅的鑰匙,從此告別了退休後清貧的生活。
米特羅欣偷竊出來的更多檔案,則由一名英國特工偷偷從莫斯科運往英國。
1999年9月,劍橋大學歷史學家裡斯託弗·安德魯所著的《劍與盾:米特羅欣檔案與克格勃秘史》出版,上千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前蘇聯間諜暴露,包括「霍拉」。
一時間,全球輿論譁然。
05
記者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從世界各地湧向諾伍德位於倫敦南郊的家。
他們驚訝地發現,在1986年希拉利去世以後,諾伍德仍舊住在50年前他們共同貸款購買的小屋裡,過著清貧的生活。
身份暴露不久後的一個早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諾伍德立刻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乾脆在家門口開起了記者招待會:
「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這麼幹!」
諾伍德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了,然而讓人驚喜的是,因為證據不夠確鑿,英國政府宣布不起訴諾伍德。
得知這一結果,87歲的諾伍德驚訝萬分。
潛伏了62年之後,諾伍德第三次有驚無險,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六年後,諾伍德在自家的小屋中壽終正寢。
諾伍德死後,俄羅斯媒體發表了題為《胸懷列寧主義,英國女子的40載間諜生涯》的悼念文章,稱讚她是冷戰時期「最忠誠、最有價值的前蘇聯間諜」。
後來,英國作家珍妮·魯尼根據諾伍德的經歷,創作了小說《紅瓊》,於2014年出版。
四年後,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上映了。
諾伍德的傳奇經歷得以在全球更廣的範圍內流傳。
諾伍德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境界,也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稱讚。
諾伍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世界和平,毫無疑問,這位「紅色間諜祖母」對人類的愛,已經超越了國界。
作者:牧雲青青
編輯:淺月琉歌
資料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克格勃藝高人膽大:在美攪和甘迺迪遇刺案,在英安插祖母間諜》 2000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