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燻鼻子原理(揭秘聞臭師)
2023-07-12 19:21:06 3
女人愛美,迷戀的是花朵、香水營造出的美妙氣味。但有這麼一群女人,她們卻經常跑到公廁、河道、垃圾堆放地、養殖場周邊等最容易產生臭味的地方去「聞臭」——這並非「怪癖」,只因為她們是專業的「聞臭師」。
「聞臭師是國外通俗的叫法,其實我們的正式名稱是『嗅辨員』。」宋冰冰是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技術中心副主任,她和部門裡其他21名嗅辨員小夥伴的工作,就是通過「明察秋毫」的嗅覺,聞臭辨汙染,為城市空氣環境「斷案」。
一個20多平方米的房間,被7塊玻璃隔成6個工作間,看似神秘的嗅辨員工作的地方其實很簡潔。
「為了不讓氣體附著在牆表面,所以牆體都用玻璃製成。」在工作間裡,宋冰冰和另外5名嗅辨員向我們演示了嗅辨過程。只見她們取下氣袋上通氣管的塞子,右手輕拍氣袋,對準鼻子吸氣。各自獨立挑出有味氣袋後,再進行下一級稀釋倍數實驗,每一次分析要進行3次聞氣。
為了防止嗅覺疲勞,一般嗅辨員在連續工作2小時後都要休息。但由於人手緊張,嗅辨員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好狀態,高效地完成工作。
既然人工操作這麼辛苦,如今科技又發達,那為什麼不乾脆用儀器來替代鼻子呢?面對我們的疑問,宋冰冰解釋道:「因為現在的嗅辨儀只能測到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氨等8種典型的惡臭汙染物,而大家聞到的惡臭經常是多種氣味混合在一起的,這個就需要更為靈敏的人鼻來判定。」宋冰冰說,「惡臭」是個綜合性概念,一切刺激嗅覺器官,引起人們不愉快的、損害生活環境的氣體物質都稱為惡臭,甚至「香過頭了的氣體也屬於惡臭」。
講究多,「聞臭師」吃的是「青春飯」
其實,嗅辨員並不是新興職業。早在1994年,我國就頒布實施了「空氣品質惡臭的測定——3點比較式臭袋法」,也就是依靠人的嗅覺來完成臭氣濃度測試,從那時起,嗅辨員就成了環保部門裡的一項「兼職」。近幾年,由於檢測項目的規範化,「嗅辨員資格證」成為了臭氣濃度檢測工作人員必備的上崗證。
「不過,並不是嗅覺靈敏就可以做嗅辨員。」宋冰冰說,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成為嗅辨員的前提,「如果有嗅辨任務,女性嗅辨員不能噴香水、塗指甲油,甚至任何有氣味的東西都不能碰,洗完臉連面霜都不能擦;男性嗅辨員不能抽菸、喝酒、嚼檳榔。嗅辨員在飲食方面也有諸多禁忌,如不吃辛辣、油炸食品,忌用蔥、姜、蒜、辣椒等調味料」。
由於人的嗅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嗅辨員吃的也是「青春飯」。嗅辨員的年齡應在18歲至45歲之間,一般以女性居多,因為女性的嗅覺更加穩定。此後每隔3年,嗅辨員還需要對嗅辨能力進行重新檢測,合格後才能在下一個3年「上崗」。
「考試其實也挺有意思的,我們需要分辨染有花香、汗臭、甜鍋巴、成熟水果、糞臭五種標準氣味的白紙,如果一次嗅辨錯誤,就會被淘汰。」在工作中,宋冰冰聞的氣味可比考試中的要複雜得多,工廠、企業、市政設施等都是她和同事們常去的地方。「如今,惡臭已經是我國主要汙染之一,農貿市場、垃圾場、廁所、下水道等也是產生源。」一旦接到群眾投訴,宋冰冰就得趕赴現場,採集氣體樣本。
整天和惡臭打交道,宋冰冰卻表示這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傷身。「嗅辨員所聞的氣味經過高比例稀釋,幾乎對身體無害。但有時遇到一些帶有腐蝕性的酸性氣體,聞久了,確實會覺得不適。」而長期與氣味「共舞」,也讓宋冰冰練就了超強嗅覺:「家裡打翻了什麼東西,我總是第一個知道,就更別提菜燒糊啦。」
■你知道嗎
其實,除中國之外,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也設有「聞臭師」職業。
美國「聞臭師」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聞他人身體散發出的異味,為人體體味研究實驗提供詳細的資料。荷蘭「聞臭師」分布在工業區及居民區邊緣的小屋,不時將頭伸出窗外,嗅聞空氣中是否有令人討厭的氣味,以便及時控制大氣汙染。日本「聞臭師」大多專門聞公共廁所,一旦臭味超標,就責成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據了解,東京環保當局招募的「聞臭師」在地鐵、車站、公廁等發現異味,可立即向環保當局報告,以責成專人限時除臭。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月薪可高達50多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8萬元。
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徐美齡
小編:清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