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生取義的議論文
2023-07-05 16:46:53 3
捨生取義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置生死之度外需要巨大的勇氣。小編整理了捨生取義的議論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篇一:捨生取義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狼牙山五壯士》,讀完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1941年秋,五位壯士為了保護群眾和部隊主力而吸引敵人,縱身跳下深谷的一個故事。文中,五位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部隊主力而縱身跳下深谷的那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每當想起五位壯士的時候,我就感到十分慚愧。我身為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有時,我看到一個不會做的題時,就想到明天去學校抄。看到好玩的東西時,總會先想到自己,再想到別人。而看到五位壯士先可著老百姓,再想自己,不顧安危的時候。再想想我,如果我不會的題就去抄,那自己永遠都不會,不懂。而且,將來怎麼為國家做貢獻?
因此,我們以後應該更加像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為人民付出偉大貢獻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學習五位英雄的「捨生取義」的精神吧!讓我們做一個為國爭光的好少年!
篇二:捨生取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一句話像春雨,洗滌著我們的靈魂;像洪鐘,震動著我們的耳鼓;像陽光,擦亮著我們的眼睛。品位生活,我們追求的確實有比生命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善良、道義。
在青島,東海邊,一層層巨浪向岸邊湧來,向遊人展示著它的雄偉壯闊、波濤澎湃。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巨浪將一名女子捲入海中,只有那耀眼的紅色上衣在水中時起時伏。岸邊的人慌了手腳,喊著的,哭著的,跺腳的。可是風大浪高,無人敢施救。緊要關頭,河南小夥魏青剛跳入水中向女子遊去。海遼闊,浪雄壯,海中的魏青剛是多麼渺小,當他剛抓住女子時,一個大浪又把他們衝開了。回到岸邊喘息一下,他要求再次救人,救援人員只好將保險繩系在他的腰上,精疲力竭中他將落水的女子拖到岸邊。在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典禮上,他的故事感動了一個又一個觀眾。商人落淚了,官員落淚了,青年學生落淚了。在我們感嘆社會冷漠的時候,我們落淚了。是什麼讓我們如此感動?是善良,是道義。生活中實在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在汶川,在災區,解放軍戰士正在為災區人民搭建帳篷。一場地震,毀了人民的家園。遍地是瓦礫,是斷裂的鋼筋,到處是災民愁苦的面龐。武警戰士武文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把對災區人民的愛全都傾注在板棚的搭建中。他一趟又一趟地奔跑,一趟又一趟地搬運,竟然犧牲在板棚搭建的現場。當看到電視上那穿著軍裝繼續兒子事業的父親時,我們哭了。是什麼讓我們如此感動,是善良,是道義。生活中實在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當聽到某個煤礦老闆對被困井下礦工不施救而逃之夭夭時,我們感嘆他們生命的齷齪;當聽到某個高官因貪而鋃鐺入獄時,我們感嘆他們生命的蒼白;當聽到某個匪徒為了享樂而實施搶劫時,我們感嘆他們生命的無力。
篇三:追求真理,捨生取義
追求真理,捨生取義紅色心語:可以犧牲我的生命,決不放棄我的信仰。——夏明翰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夏明翰在被國民dang反動派殺害前寫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就義詩,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1900年,夏明翰生於湖北秭歸。在學生時代,他就追求進步,積極參加北洋軍閥的鬥爭。1919年五四運動波及湖南,夏明翰和同學們走出校門,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宣傳活動、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封建鬥爭。
1920年秋,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夏明翰來到長沙,結識了毛xx。1921年冬,經毛xx、何叔衡介紹,夏明翰進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夏明翰在長沙從事工人運動,參與領導了人力車工人罷工鬥爭。1924年,夏明翰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會,負責農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養農運幹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廣州農□動會講習所學習,為湖南農□動培養了大批骨幹和積極分子。後來到武漢,擔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任毛xx和中央農□動經講習所秘書。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夏明翰投筆從戎,參加了第二次北伐的革命軍。大革命失敗後,夏明翰參與發動秋收起義,還領導發動了平江農□動,影響深遠。
1928年年初,夏明翰被黨調到湖北工作。由於叛徒的出賣,3月18日他不幸在武漢被人逮捕。3月20日,他被押送到漢口餘記裡刑場。當執行官問夏明翰還有什麼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於是,夏明翰寫下了上述那首大義凜然的就義詩。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夏明翰英勇的犧牲了,時年僅28歲。
是的,還有許多像夏明翰這樣為國犧牲的革命志士,他們身上那種永遠不向惡勢力低頭,為中國發展奉獻自己一生的精神,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永不泯滅的光芒!
篇四:捨生取義的議論文
千年前,一位文人寫下了一篇關於「生」與「義」的文章,千年來,這篇文章被人們傳唱,膾炙人口,於是便有了捨生取義,於是便有了無數的人們為了正義而獻出了生命。
當我看到捨生取義,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決心;想到了林則徐被貶新疆,仍抱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想到了譚嗣同面對死亡,發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吶喊;也想到了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
展望古今,歷史長河上並不缺少捨生取義的人:文天祥、譚嗣同、劉胡蘭、秋瑾……仔細想一想,為正義而獻身於革命中的人還真不少,尤其是28歲就英勇就義的夏明翰那一句「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誓言。是啊!為了正義,奮不顧身的人是千千萬萬的,正如同飛蛾追逐火光,追逐炙熱,絲毫不怕這火是不是會無情的焚燒著他們那柔弱的身軀!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義不一定捨生,魚與熊掌可兼得?雖然會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錢,有了生命,還會有什麼實現不了呢?
於是,我想起這樣的一個人: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為了讓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書,他選擇了苟活,花了15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他,就是司馬遷!
為了一個並無交好的李陵觸怒龍顏,的確沒有人能夠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會這樣想:「一個傻瓜,為了一個不相識的人惱怒了皇上,必要嗎?」可是,我卻認為司馬遷是對的,他與李陵之間雖無有意,但他站出來為李陵辯解卻是大義!是因為他的職業是記錄歷史而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於是,他站出來為李陵辯解,皇上大怒,下令將他貶入大牢,聽候發落。此時,他仍不後悔,可是他必須在生與死中作出選擇。生,他將會受宮刑,從此屈辱的活著;而死,他將不能再繼續記錄歷史!
為了歷史,為了後人能夠更清楚的了解歷史,他選擇了生,貧賤的活著,但他用餘生編撰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讓我們了解了先人們的故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說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魚,魚與熊掌可得兼。
有時候,選擇死確實比選擇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為了某件事壯烈得死去,而是為了某件事卑賤的活著。因為見慣了這個世界上太多的轟轟烈烈,所以更喜歡平平淡淡地選擇生會更好——取義不一定捨生!
篇五:捨生取義,從我做起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這是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至理名言。孟子這裡所講的捨生取義,就是為了正義的事業不惜犧牲生命。
在中國古代的文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捨生取義的故事。如《三國演義》中的吉平,他忠於漢室,不滿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欲與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諸曹。送藥下毒的計劃沒有成功,曹操讓他招出指使之人。吉平血流滿階,痛罵曹賊,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在近代,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
中國科學界元勳,「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帶著「相當於五個山地師」的智慧,回到中國。如果她留在美國,他必然有豐厚的物質條件,然而如果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今日的錢學森,可能只是千萬留洋學子中普通乃至平庸的一員。
再來看外國的例子。
美國獨立戰爭時有一位叫做黑爾內森,在英軍的酷刑之下寧死不屈,最終被殘忍地絞死。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這一生唯一一件遺憾的事就是只有一條生命獻給祖國。」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今中外因捨身取義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從個人角度來看,他們失去的東西是彌足珍貴的,但他們獲得的東西,卻不是用金錢可以買來的。
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裡,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麼,「捨生取義」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又是何意呢?
在今天的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
篇六:捨生取義
在人們的道路上,會面臨著許多重要的抉擇,遇到許多利益權力的誘惑,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以「義」為重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英雄捨生取義,因而被千古傳誦,成為了不朽的史詩。
汩羅江畔,以死報國
汩羅江畔,只見有一個人在跪地仰天痛哭,走近才知這是楚國大詩人屈原。得知楚國滅亡的消息,屈原頓覺萬念俱滅。他怎麼可能背棄祖國去追求個人的榮耀呢?「轟隆隆」一個巨雷響徹天地。蒼老的鬢髮被江風拂起,他步履維艱行走在汩羅江畔,望著波濤洶湧,一去不返的江水,停留了片刻,便毅然決然地向江中走去,一任江水沒過他的雙膝、胸口……汩羅江邊,誰又明白他心中生與義的交織?在生與義之間,他終究選擇了義。屈原,他以死報國,以示忠心。
烏江水邊,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苦奈何?」那英雄末路的血色殘陽,在歷史的上空迴蕩了二千多年。那一潭江水被微風吹皺了。他自刎烏江那一下,豪氣沖天,震撼了古今多少人。沒有人懷疑項羽是大丈夫大英雄,自古以來也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出來,自刎烏江,這得需要多少的勇氣?然而項羽做到了,他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演繹到了極致!
受盡折磨,從容就義
南宋末年,元軍猖狂,面臨著敵國威脅的文天祥毅然肩負起抗元的重任,號召四方英雄豪傑起兵就義。但卻由於勢單力薄被元軍俘獲。面對敵人高官厚祿的勸降,文天祥揮筆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歷史名句。文天祥拒絕降元,最終就義。
自古英雄多忠義,捨生取義,固然甚好,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如果要做到捨生取義,就不乏會被人蓋上「不理智,不正確」等稱號。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捨生取義,我們要在保證自己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去理智的做出正確的抉擇。
「義」是忠義、正義、義氣,他比生命更為珍貴,在現在的生活中,他依然存在於社會的每個角落,但要理智抉擇,願義永存。
篇七:生命可貴捨生取義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衝的妻子在林衝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侮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篇八:捨生取義的作文
中華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歷史上出現了多少捨生取義,堅良死節的忠臣?他們為著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東漢末年一位名叫吉平的名醫,忠於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洩漏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直至撞階而死。
南宋末年,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面臨著亡國的威脅,文天祥毅然肩負者抗元的重任,號召四方的豪傑,下定決心抗元到底。但由於勢單力薄,被元軍俘獲。他面對敵人的高官厚祿的勸降,仍不為所動,只求亦死而不求苟生。顯然,文天祥也是一位典型的愛國主義英雄。他死後,留下了許多愛國詩文,其中《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發現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的瑰寶。而文天祥也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項羽為有愧於山東父老自刎於烏江之畔。嵇康為義決然與山巨源絕交。蘇軾被扣於匈奴後,寧死不屈。屈原看楚國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
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這就是「捨生取義」!為了義,「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為了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現在,在和平的年代裡,「義」並不代表捨棄生命,而是正義的替身,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時代一顆璀璨的明珠。
讓正義在我們身邊永垂不朽!
[捨生取義的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