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水性鎂水泥的製作方法
2023-07-06 10:29:11 1
專利名稱:抗水性鎂水泥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屬於新型抗水性建築材料和代木材料。
一般的鎂水泥抗水性能極低,在水的作用下它的強度急劇下降。因此,普通鎂水泥只適合於在乾燥環境條件下使用,避免在多水及潮溼的環境下使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55-126561,美國3,320,077,蘇聯767052等專利提出了在鎂水泥組份中加入磷酸、聚磷酸鹽、鹼金屬碳酸鹽、氧化鋅和硫酸鋅、鹼金屬羧酸鹽、苯間二酚甲醛樹脂、甲基聚合物、苯胺、聚醋酸乙烯脂乳膠體和有機矽油之類的添加物。雖然加入這類添加物之後,使鎂水泥的抗水性能有所提高,但是採用無機或有機產品作為添加物,成本較高,不適於工業生產大規模使用。另外,加入有機添加物的最大缺點是鎂水泥易於老化,使鎂水泥的形成的保護膜破裂,導致其抗水性能減弱,終期強度下降。本發明便是針對上述缺點提出在鎂水泥組份中加入以磷酸鹽為主體的添加物以提高鎂水泥的抗水性。
本發明的要點在於鎂水泥組成物是由含65-75%氧化鎂的菱苦土100份(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普通砂100-250份或鋸末10-60份、抗水性添加物1-60份和比重為1.20的氯化鎂溶液75-100份組成。
本發明所用的菱苦土是由菱鎂礦煅燒而得到的,煅燒溫度最好是在750-850℃之間。氯化鎂按無水氯化鎂換算相當於氧化鎂的25-35%。當氯化鎂用量少於25%時,鎂水泥硬化後初期強度小,而且過剩的氧化鎂浮於鎂水泥硬化體表面,引起掉粉現象。當氯化鎂用量超過35%時,鎂水泥硬化體也會產生所謂「發汗」現象。普通砂作為補強材料,鋸末作為輕質填料。
本發明所用的抗水性添加物是由磷礦粉100份(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煤渣10-70份、菱鎂粉10-50份、含鐵礦渣10-20份、鹽酸(或硫酸)30-80份、水100-200份等組成。製備該添加物的主要原料容易就地取材,成本較低,具有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的鎂水泥可以澆注成不同形狀的幾何體。其工藝流程是將混合而成的鎂水泥料漿注入模型,在20±2℃保持8-12小時,然後脫模,脫模後的硬固體在該溫度下養護7天,其強度可達到28天強度的65-75%。因此,鎂水泥硬固體在室溫下養護7天即可使用。
本發明是一種較理想的建築材料和代木材料,它不僅能在乾燥環境條件下使用,而且還適用於在多水及潮溼的環境中使用。在地下礦產資源開採過程中需要大量坑木,本發明的製品完全可以替代。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原料來源廣、成本低,抗水性能高,抗壓抗折強度大等優點。
在鎂水泥組成物中加入或不加入添加物,其抗水性能有顯著差異。下面通過幾個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它的抗水性能。
例1由含65-75%MgO的菱苦土100份(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抗水性添加物50份、比重為1.20的氯化鎂溶液70份混合而成的鎂水泥料漿,成型為2×2×2釐米標準試塊。在20±2℃溫度下保持12-16小時,然後脫模,脫模後的鎂水泥硬固體在室溫下養護28天,再將試塊浸泡在水中六個月後,以WB3-82標準抗壓法測定其強度,結果如下表
例2由含65-75%MgO的菱苦土100份(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普通砂200份,抗水性添加物50份,比重為1.20的氯化鎂溶液100份混合而成的鎂水泥料漿,成型為4×4×16釐米標準試塊。在20±2℃溫度下保持12-16小時,然後脫模,脫模後的硬固體在室溫下養護28天,再將試塊浸泡於水中六個月,以WB3-82標準抗壓法測定其強度,結果如下表
例3由含65-75%MgO的菱苦土100份(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鋸末30份、抗水性添加物50份,比重為1.20的氯化鎂溶液95份混合而成的鎂水泥料漿,成型為4×4×16釐米標準試塊。在20±2℃溫度下保持12-16小時,然後脫模,脫模後的鎂水泥硬固體在室溫下養護28天,再將試塊浸泡在水中六個月,用WB3-82標準抗壓法測定其強度,結果如下表
權利要求
1.一種由菱苦土、普通砂或鋸末、抗水性添加物及氯化鎂溶液組成的抗水性鎂水泥。本發明的特徵是抗水性鎂水泥的配料比為菱苦土100份、普通砂100-250份或鋸末10-60份、抗水性添加物1-60份和比重為1.20的氯化鎂溶液75-100份(以上按重量計算,以下皆同)。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抗水性鎂水泥,其特徵為抗水性添加物是由磷礦粉100份、煤渣10-70份、菱鎂粉10-50份、含鐵礦渣10-20份、鹽酸(或硫酸)30-80份、水100-200份等組成。
專利摘要
一種適宜在多水和潮溼的環境中使用的建築材料和代木材料——抗水性鎂水泥。本發明的製品可以替代地下礦產資源開採過程中需要的大量坑木。由菱苦土、普通砂或鋸末、抗水性添加物及氯化鎂溶液組成。具有原料來源廣、成本低、抗水性能高、抗壓抗折強度大等優點。
文檔編號C04B9/02GK87107780SQ87107780
公開日1988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1987年11月9日
發明者宋明禮, 王繼東, 朱應麟, 肖學英, 孫慶國, 宋粵華, 何榮昌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