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版射鵰降龍18掌(降龍十八掌降了個寂寞)
2023-07-05 21:43:56 3
在武俠小說的領域裡,金庸毫無疑問是成就最大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
雖然我們一般提起武俠小說宗師時,都是說「金古梁溫」四大宗師。
但實際上來說,真正把武俠小說寫到能夠雅俗共賞,讓傲嬌的專家教授們也承認自己喜歡讀武俠小說,讓武俠小說擺脫「文化毒草」之名,金庸毫無疑問是出力最大的一個。
自上世紀50年代金庸的作品就開始在華語圈受到熱捧以來,改編成的影視作品就一再翻拍。
而且2018年的時候,《射鵰英雄傳》的英文譯本在國外推出,賣斷貨以後又加印了三次,也算是小火了一把,今年還將推出英文版的第三卷。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消息說,英國一家影視公司正在籌備拍《射鵰英雄傳》的影視劇,按英國人現在的尿性,也不知道黃蓉會不會變「黑蓉」。
外國人搞「射鵰」,我們國內當然也不會閒著。
這不,最近有兩部《射鵰英雄傳》改編的電影熱播。
我本來就不抱什麼希望,經不朋友一說再說,也就湊了個熱鬧去看了其中一部《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
就我個人的看法,這部電影的表現倒是挺符合它評分:4.2。
近些年金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通病,就是看的觀眾越多,看完以後開罵的人也就越多。
《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其實只是沒能打破這個怪圈,比起那些評分2開頭的翻拍作品,這部電影還是有資格小驕傲一下的!
但是如果不想比爛,想比好,它的問題可就大了去了!
為什麼近些年拍出來的金庸作品,很少能讓觀眾滿意了?
《射鵰英雄》的魂兒什麼?你相信書有魂兒嗎?
我相信是有的。
但凡能夠讓大眾喜愛,引發讀者情緒共鳴的好書,它必定都有一個魂兒。
《射鵰英雄傳》的魂兒是什麼?
無疑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愛國精神。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句外國名言: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
這話出自洋人之口,但不知道他們那嘎達有多少能夠踐行這句話的人。
反正在我們中國,這麼漂亮的話雖然沒人說過,但這個道理卻有無數的踐行者。
《射鵰英雄傳》的主角郭靖,無疑就是默默無言踐行這句話的人的化身。
你真不能問南宋朝廷給了郭靖什麼!
南宋官軍指揮使段天德砍死了他的爸爸郭嘯天,勒逼著他母親遠赴塞北大漠。
他們母子被迫羈留大漠一十八年。
而他的殺父仇人段天德卻早已避完風頭,回到南宋都城臨安歌照唱,舞照跳,賣國生意照樣搞了。
真要問南宋朝廷給了郭靖什麼?
趙官家的臉皮再厚,但凡尚存一點廉恥之心,都得趕緊找個地縫鑽進去!
反而是蒙古鐵木真,他不但給了李萍和郭靖應有的尊重,還不在乎郭靖的出身,把自己的女兒華箏許配給了郭靖。
所以郭靖不能問南宋朝廷為他做了什麼,也不能問鐵木真為他做了什麼。
他能想到的只是蒙古大軍一到,遭殃的是南宋無辜的黎民百姓。
為大義而舍小我,這就是《射鵰英雄傳》的魂兒,是這本書超越武功秘籍之上想要表達的。
與郭靖相對的人物是楊康。
他的個性和觀念都跟郭靖相反,從一開始想到的就是別人能給他什麼。
完顏洪烈雖然是他的殺父仇人,但卻能給他榮華富貴,讓他當個錦衣玉食的小王爺。
他就認賊作父。
金國人雖然貪婪暴虐,但能給他身份地位,讓他成為人上人。
他就死心塌地的助金滅宋。
如果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他所有的選擇都是有理由的。
畢竟他從小吃的是金國的飯,穿的是金國的衣。
大宋於他而言,除了血統以外再沒有任何聯繫。
但如果拿楊康和郭靖一對比,則高下立判,善惡盡顯。
所以楊康這個人武功雖然不甚高強,但其實算得上是《射鵰英雄傳》中最大的反派。
因為他這個人物,幾乎完全站在了「俠之大者」的對立面,是自私自利,毫無民族情懷的叛徒。
然而讓人覺得意外的是,電影《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直接把楊康這個人物所有的戲份都給刪了……
把最大的反派,設定成了歐陽鋒。
可歐陽鋒擔得起這個大任嗎?
歐陽鋒的降級講真。
在看《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這部電影的第七分鐘時,我就果斷地開始了1.5倍速。
因為從看到歐陽鋒和歐陽克這兩個人搶嬰兒開始,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已經離原著精神太遠了。
在原著小說中,歐陽鋒這個人物其實很有現實意義。
他這個人的思維模式,很像常說「科學無國界」的科研人員。
他所追求的,是藉助《九陰真經》突破自己的武學境界,成為名副其實的「業內第一人」。
武學(技術)上的革新進步,才是歐陽鋒最大的追求。
他對家國情懷不感興趣,也不屑於參與其中。
在歐陽鋒的眼裡:萬般皆下品,唯有武功高。
他不在乎家國情懷,也不稀罕榮華富貴。
貴為金國六王爺的完顏洪烈傾心招攬,歐陽鋒也是愛搭不理。
在楊康中毒以後,完顏洪烈向他哭求解藥時,他毫不留情地告訴完顏洪烈:別說蛇毒無藥可解,就算有解藥他也不會給!王爺兒子是兒子,他歐陽鋒的兒子不是兒子?
歐陽鋒最注重是武學上的進步,其次就是他一代宗師的身份。
洪七公怒斥他的時候,他會覺得不好意思。
當黃蓉看到他衣衫不整的樣子時,他的老臉還知道紅一紅。
這也正是歐陽鋒這個角色鮮活的地方。
他不是一架沒有感情,為了作惡而作惡的機器。
而是一個執著於理想,卻缺乏道德感約束的偏執狂。
這也是歐陽鋒能在金庸的「道德審判」之下逃得一死,活到《神鵰俠侶》時代與洪七公一起得個善終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裡,歐陽鋒卻被強行降級成了一個毫無底線,幾乎沒有思維能力的作惡機器!
他讓歐陽克和手下大白天的搶嬰兒,為的竟然是為了餵蛇。
餵蛇也就罷了,還是餵兩三層樓那麼高的大蟒蛇!
那麼大個玩意兒,用嬰兒給它塞牙縫!
這是怕大蛇消化不良嗎?
那蛇又不是不吃別的東西,但歐陽鋒非要拿嬰兒餵它……
這腦袋得讓編劇踢了多少腳才能做到?
從一開始,歐陽鋒的智商和人品就被強行降格成了一個作惡機器。
所以後來他成功暗算了黃藥師和洪七公以後,「中二病」發作自曝殺了江南五怪,還讓他們放學別走,華山論個高低時,不但不突兀,反而顯得極為合理——他就是一個沒邏輯的作惡機器而已,你還指望他有腦子?
讓反派為壞而壞,全然不顧人性邏輯,這種拍攝手法爽則爽矣,只不過完全丟失了原著小說的精神意義。
觀眾們未必能說出來哪兒不對,但覺得不對勁卻是肯定的。
覺得不對勁又不知道怎麼說,那也只好開罵了!
不用懷疑,我也會這麼幹的!
在眾多武俠小說作者當中,金庸憑什麼脫穎而出,擁有能夠讓專家教授們紛紛傾倒的魅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金庸在寫作時非常善用傳統文化的因素。
詩詞曲賦、琴棋書畫、儒道墨釋、醫卜星相、傳說掌故、典庫文物、風俗民情,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庸肯定做不到樣樣精通。
但他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在寫作的時候巧妙靈活地把這些傳統穿插進作品中。
比如他創作出的武學「降龍十八掌」,其實就是脫胎於《易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金庸作品中兩位以「降龍十八掌」為本命絕技的主角郭靖和蕭峰,都是面對困境時自強不息的豪傑,有著「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氣概的大英雄。
它的招式名稱「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等,也都是來源於《易經》乾卦中的內容。
這部掌法的精髓,就是取糅合了《易經》和儒家「捨生取義」的精神創作而來。
金庸作品之所以能夠有別於其他武俠小說,主要原因就是他背靠著傳統文化的大山,以新派小說的手法,另闢蹊徑的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其實金庸本人壓根兒就不會武術,雖然他把各種武功寫得精彩萬分。
但其實他只是以「武」為名,闡述了一些傳統文化中的哲理性的內容。
他的作品裡沒有「武功」,只有以武為名的「文功」。
電影放棄了金庸作品中最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傳統文化部分,強行把《射鵰英雄傳》降級成了時下流行網絡爽文般的套路故事。
結果新一代的觀眾看了覺得沒有網文改的電影爽,老觀眾又覺得弄丟了原著小說的精神意義。
也許電影的製作方本意是想兩邊都討好,但結果卻惹得兩邊都嫌棄……
《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的武打方面也是一樣。
金庸小說中精彩的武打場面,幾乎都是以「舞打」的形式描寫的。
原著小說中對「亢龍有悔」這一招是這樣描述的:
說著左腿微屈,右臂內彎,右掌劃了個圓圈,呼的一聲,向外推去,手掌掃到面前一棵松樹,喀喇一響,松樹應手斷折。
真用有人敢用這一招來跟人搏鬥的話,大概率右手的圓圈還沒劃一半,就被人一腳踢個「狗啃泥」。
但如果從肢體動作的角度來看,你卻不得不承認這一套動作非常優美好看。
金庸描寫的武打動作大多如此,幾乎全是動作優美大於搏鬥意義的「花架子」。
頭頂牙咬,插眼掏襠實用性雖強,但金庸卻連武林低手韋小寶都不讓用。
這部電影中的武打場面,也走了近幾年武俠劇的老路:五毛特效、祖傳慢鏡頭、武打不夠,表情亂湊……
其實不止是《射鵰英雄傳之降龍十八掌》,近些年拍的武俠影視劇在武打方面的表現都很讓人覺得非常無語!
明明傳統舞蹈有那麼多人喜歡,選幾段幾段改編成武打場面它不香嗎?
為什麼非要搞那些油膩的表情對拼,尷尬至極的遊戲式特效?
這麼拍演員可能是輕鬆了。
可問題在於,這麼拍還能表現出武打的韻味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