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卡的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7 00:38:46 2
專利名稱:附加卡的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固定結構的設計,特別是關於一種將附加卡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上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電子裝置已經成為現代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電子裝置(例如計算機或伺服器)中有許多配件,例如磁碟驅動器、電源供應器、主板等等皆裝設在電子裝置的機殼內,其中,主板上更設有許多插槽,如圖形加速接口插槽、外圍設備擴展接口插槽或工業標準架構總線插槽等,其目的用於諸如顯卡、音效卡或網卡等附加卡的插設,增加電子裝置的功能。
如圖1所示,它是現有附加卡11裝設在電子裝置機殼12上的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該附加卡11是插設在該電子裝置機殼12上主板13的插座14上,最後再用工具用一螺絲15將該附加卡11的承載件111鎖固在該電子裝置機殼12的託架121上,將該附加卡11固定在該電子裝置機殼12上。然而,上述附加卡11裝設在電子裝置的機殼12上,往往例如必須裝卸許多螺絲15、且必須通過輔助工具方能進行拆卸與組裝,給使用者在操作上造成許多不便。
鑑於裝卸螺絲的缺點,因此有人提出一種不使用工具的附加卡固定結構。請參閱圖2A,這種不使用工具的附加卡固定結構2是由一連接在電子裝置機殼4上的架體21以及與該架體21的兩個連接片211樞設的卡固件22構成,該架體21形成有由兩個凸製片2121、2121組成的第一限位部212以及由兩個凸製片2131、2131組成的第二限位部213,且該第一限位部212及第二限位部213分別形成有引導槽2122、2132且彼此相對應,該卡固件22具有由多個L型凸片221形成的多個固定槽222,且該固定槽222是對應於該第一限位部212及第二限位部213的引導槽2122、2132;再如圖2B所示,將該附加卡23組裝在該電子裝置機殼4內時,先將該附加卡23順沿該架體21的第一限位部212及第二限位部213形成的引導槽2122、2132,然後插至在該電子裝置機殼4內主板24的插座25內,再將該卡固件22沿箭頭A方向轉動,使該附加卡23的頂部231卡固在該卡固件22的固定槽222內,完成該附加卡23的固定工作,其中,該架體21的引導槽2122、2132具有固持該附加卡23的作用,該卡固件22的固定槽222則具有定位該附加卡23的作用,使該附加卡23不會因電子裝置機殼4的振動而脫落。然而,該固定結構2是由一具有固持功能的架體21及一具有定位功能的卡固件22搭配而成的一固定結構,故該架體21及卡固件22在製作上須各別製作再予以組接,增加了製程的複雜性,且該架體21與該電子裝置機殼4相連且由金屬材料製成,增加製作的成本。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各種缺點,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結合固持及定位功能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一體成型、縮短製程時間及簡化製程步驟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需使用工具即可進行組裝與拆卸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降低製造成本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
因此,為達上述及其它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將附加卡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上,且該機殼具有第一定位部與第一結合部,該固定結構包括本體;形成於該本體上的第二定位部,用於與該機殼的第一定位部結合,定位該固定結構,使其不會在機殼上產生水平方向的位移;形成於該本體上的第二結合部,用於與該機殼的第一結合部結合,定位該固定結構,使其不會在該機殼上產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多個形成於該本體上的限位部,將該附加卡以自如裝卸的方式限位於該固定結構中;以及至少一形成於該本體上的卡擋部,用於卡擋組設在該固定結構中附加卡的頂端,防止該附加卡脫離該固定結構。
該本體、第二定位部、第二結合部、限位部及卡擋部是一體成型的,並由塑料材料製成。該第二定位部是卡鉤以對應是卡槽的第一定位部,且該卡鉤是L型的卡鉤。該第二結合部為開孔時,對應地,該第一結合部為凸榫。該限位部則可以是一對間隔開的凸軌,在該對凸軌間形成一引導槽。同時,該本體的限位部及卡擋部位於同一直線上。
本實用新型附加卡的固定結構是一體成型的,解決了現有技術的固定結構的架體及卡固件在製作上須分別製作再予以組接所增加的組裝上的複雜性,本實用新型可簡化組裝作業及時間。
此外,本實用新型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利用成型在該本體上的卡擋部及限位部,實現定位該附加卡的作用,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附加卡裝設在電子裝置機殼上,必須使用輔助工具方能進行附加卡與固定結構間的拆卸與組裝,本實用新型不使用額外的鎖固組件及不使用工具即可進行組裝與拆卸,操作上的比較方便。
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具有結合固持及定位功能,由於該固定結構是一體成型的,所以縮短了製程時間及簡化製程步驟,同時本實用新型在固定過程不需使用工具即可進行組裝與拆卸,降低了固定結構的製造成本。
圖1是現有附加卡裝設在電子裝置機殼上的立體示意圖;圖2A是另一種現有不使用工具的附加卡固定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2B是圖2A所示的現有不使用工具的附加卡固定結構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上的立體示意圖;圖3A是本實用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上的立體示意圖;圖3B是本實用新型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上要組裝附加卡的操作狀態示意圖;以及圖3C是圖3B的組裝後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結構3應用在諸如桌上型個人計算機、筆記本型計算機或伺服器的電子裝置中,將附加卡固定在電子裝置機殼中,雖然下述實施例是以伺服器為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並非僅局限於此。同時,由於現有桌上型個人計算機、筆記本型計算機或其它具有附加卡的電子裝置等均為現有技術,故為簡化起見,使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及結構更為清晰易懂,在附圖中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直接關聯的結構,其餘部分則予以略除。
請參閱圖3A及圖3B,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結構3是一體成型的,該固定結構3由本體31,形成於該本體31上的第二定位部32,形成於該本體31上的第二結合部33及形成於該本體31上用於組設附加卡4表面的限位部34及卡擋部35構成。
該本體31是一塑料件。該第二定位部32是卡鉤,且呈L形狀,與電子裝置機殼5上所對應設置的第一定位部51相卡合,將該固定結構3固定在機殼5上,不會相對於機殼5產生水平方向的位移。該第二結合部33是開孔,與該機殼5上對應形成的第一結合部(未標出)相互結合,藉由該第二結合部33與第一結合部的結合,使該固定結構3不會相對於該機殼5產生垂直方向的位移;此外,該第一結合部是凸榫等現有設計,並無特定限制。
該限位部34是由多對間隔相對的凸軌構成,該凸軌間形成有引導槽,該附加卡4可卡設在該引導槽中,圖3C是該限位部34限位於該機殼5中。該卡擋部35則在該附加卡4卡設在限位部34後,該附加卡4的頂端即被卡擋部35所卡檔,該附加卡4無法自垂直方向脫離該固定結構3。多個形成於該本體31上的限位部34,將該附加卡4以自如裝卸的方式限位於該固定結構3中,同時該限位部34以及卡擋部35是位於同一直線上。
因而,該限位部34及卡擋部35與附加卡4的結合,使該附加卡4與固定結構3間的組卸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條件即能順利完成。同時,該第二定位部32與第二結合部33及第一定位部51與第一結合部的組接,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該固定結構3能簡便地組設至機殼5上,簡化組裝的步驟、節省組裝的時間並進而降低組裝成本。且由於不使用組裝工具與鎖固組件,也能降低組裝上的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附加卡的固定結構,設在具有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一結合部的電子裝置機殼上,將附加卡固定在該機殼上,其特徵在於,該固定結構包括本體;形成於該本體上的第二定位部,用於與該機殼的第一定位部結合,定位該固定結構,使其不會在機殼上產生水平方向的位移;形成於該本體上的第二結合部,用於與該機殼的第一結合部結合,定位該固定結構,使其不會在該機殼上產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多個形成於該本體上的限位部,將該附加卡以自如裝卸的方式限位於該固定結構中;以及至少一形成於該本體上的卡擋部,用於卡擋組設在該固定結構中附加卡的頂端,防止該附加卡脫離該固定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本體是一塑料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定位部是卡槽,該第二定位部是卡鉤。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卡鉤是L型卡鉤。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結合部是凸榫,該第二結合部是開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限位部是由一對間隔開的凸軌構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對凸軌間形成一引導槽。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限位部以及卡擋部是位於同一直線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將附加卡固定在具有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一結合部的電子裝置機殼上,該附加卡的固定結構是由本體、形成於該本體上的第二定位部、形成於該本體上用於結合該第一結合部的第二結合部、該本體上形成的多個限位部以及卡擋在附加卡頂端的卡擋部組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附加卡的固定結構具有結合固持及定位功能,由於該固定結構是一體成型的,所以縮短了製程時間及簡化製程步驟,同時本實用新型在固定過程不需使用工具即可進行組裝與拆卸,降低了固定結構的製造成本。
文檔編號H05K5/02GK2865206SQ20062000036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20日
發明者張林偉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