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0-12個月成長過程各階段(6個月的成長變化總結之第一個月)
2023-07-27 03:12:28 1
寶寶0-12個月成長過程各階段?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的變化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多:體重增加一倍;從剛開始只能把頭抬起一兩釐米,到能像做仰臥起坐一樣做起來;手的動作也越來越精確,從一開始的緊握拳頭,到無目的地亂打,最後能精確地抓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寶寶0-12個月成長過程各階段?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寶寶0-12個月成長過程各階段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的變化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多:體重增加一倍;從剛開始只能把頭抬起一兩釐米,到能像做仰臥起坐一樣做起來;手的動作也越來越精確,從一開始的緊握拳頭,到無目的地亂打,最後能精確地抓拿。
寶寶的思維過程也在成熟:最初主要是反射性動作,後來變成了經過思考後做出的行為;最初沒法解釋得哭鬧,逐漸變成了可以理解的信號。在這個階段,父母也在飛速進步,從最初「我根本不知道他要什麼」到「我終於明白了他的意思」。這是一個最奇妙,最驚喜的階段。現在我們先從第一個月開始了解寶寶的成長細節。
需求多多
這個月我們要多抱他,多愛他。第一個月對父母來說是調整的階段,調整角色的轉變 ,快速進入到一個做父母的角色和狀態中。對於寶寶來說是適應的階段,適應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環境。
彈簧似得肌肉反應
這個月你發現你向外拉寶寶的胳膊或腿,或想打開他緊握的拳頭,他們很快就彈回到原來蜷曲的姿勢。隨著寶寶對環境的適應,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寶寶的身體會漸漸放鬆下來。
當你想拉直寶寶的手腳時,經常會聽到或感覺到膝蓋和肘關節處嘎嘎作響,這是橡膠狀的韌帶和鬆弛的骨頭髮出的正常聲音。這些聲音隨著長大也會消失的。
寶寶受到驚嚇
這個月寶寶很容易受到驚嚇,下巴經常發抖,手和腳似乎也在抖,可以用毯子裹好他,這樣能緩和這些激烈的肌肉運動。(毯子的薄厚要看季節,不要覺得新生兒剛出生會怕冷就裹得厚厚的)這種正常的新生兒顫抖通常在寶寶滿月後就會漸漸消失。
能看到什麼
新生兒寶寶的臥室要把燈光調暗,建議用小夜燈代替臥室的大燈。最初的幾天裡多數寶寶大部分時間眼睛是閉著的,只是偶爾睜下眼睛,這讓想跟寶寶有視覺交流的父母們有些失望。新生兒能看見,但看的不太遠。20~25釐米的距離看的最清楚,恰好是媽媽餵奶時和寶寶面對面的距離。超過這個距離他的世界就變的模糊起來。
能聽到什麼
新生兒喜歡跟在子宮裡聽到的節拍類似的聲音,這是他們熟悉的音樂。起伏升降緩慢的音樂,如古典樂,是比較好的選擇。沒出生前做過胎教或經常跟寶寶說話的爸媽們,寶寶會辨認出那熟悉的聲音並十分感興趣的傾聽。
你不必因為寶寶在睡覺就踮著腳走路或講話輕聲細語,嬰兒能自己隔絕擾人的噪音。甚至在他醒著的時候,這些隔絕刺激的本能也在起作用。寶寶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他在凝神注視著床頭的轉鈴,你叫他,他的視覺太專注了,超越了其他感官,就會對你的呼喚置之不理。你可以在他不怎麼專注於某件東西的在試一次。(嬰兒在兩歲左右時也會有這樣的行為)
如果寶寶看不見誰在跟他說話,他會很迷惑。寶寶喜歡看著講話的人。要讓寶寶注意你的聲音,最好先跟他有視覺交流,在開始說話。
為什麼哭
第一個月的寶寶大部分行為都是反射動作。餓了或者難受時他就自動會哭。他的行動先於思考。早期的學習是為了舒服和滿足。他想吃奶,想要抱,想獲得安慰,用的都是同一種語言——哭。他們用哭來試探和嘗試我們的反應。然後形成「哭之後會有什麼"的精神圖像在大腦。就好像寶寶每次發出信號時,他腦海裡就會出現一張圖片,預計到即將發生什麼。
嬰兒發展專家把這種精神圖像稱為「圖式"。這樣的圖像越多,寶寶的意識就發展越好。自動動作和啼哭就慢慢的成熟為思考或認知過程,當寶寶有所需要時,腦海裡就會出現一副精神圖像,來讓他知道如何發出信號,滿足這個需要。
所以媽媽們要儘快的適應和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根據直覺回應寶寶,幾乎像反射動作一樣,不用思考就能行動。你和寶寶重複練習這種信號和反應模式,進入到一種很和諧的狀態。你就會發現帶娃越來越輕鬆。習慣了這種信號與反應模式的寶寶也會信任周圍的環境而減少哭鬧。
碼字不易,如果覺得對您有幫助,還希望點讚,關注,收藏,評論。後期將陸續更新寶寶每個月的成長知識。感謝大家的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