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鼬這種動物可以養嗎(伶鼬最小的食肉目動物)
2023-07-27 01:37:59
當蜜色的陽光斑駁灑落在灌木叢裡,小溪潺潺的流水聲與雀鳥鳴唱之間,一隻小小的伶鼬出現了。
它們在我國相當罕見,歐亞地區的伶鼬通常喜歡冬季被白雪覆蓋的寒冷大地,比如俄羅斯、西伯利亞,近期,東北多地都有報導發現它們的蹤跡,看來,它們已經把這裡當家了。
伶鼬體型小,身體細長,腿和尾巴相對較短。現在這個季節,它們背、側、四肢和尾巴通常為深褐色,腹部是白色。這一抹白,到了冬天會蔓延至全身——那是純白的冬季戰衣。
雪地環境對它們很重要,沒有雪,冬衣會很顯眼。
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小精靈,真的非常小,雄性約13釐米(尾巴1.2釐米),重約40克;雌性更是小到11釐米左右,體重只有30克左右。
將伶俐進化到極致的伶鼬,身體不儲存脂肪。通常一隻伶鼬的脂肪含量不足5%,這意味著它們需要持續地吃東西,來提供足夠的能量。
小伶鼬,將「一巧破千斤」做到了極致「伶」雖瘦,但胃口好。一隻伶鼬每天吃掉其自身30%到60%體重的食物,聽起來沒多少,但一天不吃就會死。因此,能捕獵的時候它們會儘量捕獵,優先吃掉腦仁兒——營養最豐富的部分,然後將剩下的拖回洞裡囤積起來。
伶鼬不會自己挖洞,那太累,太費力,它們選擇在鼴鼠或老鼠等其他物種的洞穴中築巢,洞的原主人呢?當然是吃掉啦!
像老鼠一樣的小嚙齒類動物構成了伶鼬飲食的最大部分,基本上都是「堵窩掏」,在洞裡搞定。有資料聲稱其一年的捕鼠量能超過3000隻,雖然只是粗略測算,缺少證據,但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問題了。
鼠量不足的年份,在食物匱乏的壓力下,伶鼬還會捕獵青蛙、蜥蜴、魚、小鳥和鳥蛋。然而,當它們以鳥類等為食的時候,雌性大概率因為缺乏營養而無法繁殖。畢竟,鳥兒沒多少腦仁兒吃。
最讓人稱道的是,伶鼬可以捕殺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比如,野兔。尤其在春季,鼠少兔多,惹得伶鼬頻頻出擊。
哺乳動物個體捕獵大於自身體重獵物的例子非常罕見,絕大部分捕食者都是「一力降十會」,而伶鼬將「一巧破千斤」發揮到了極致。
「伶」這個名字起得特別好,除了「伶俐」的意思之外,也當演員(戲子)講。而伶鼬,非常符合這個前綴,它們在一些捕獵開始前,會跳一段「死亡之舞」——弓起背部,捲曲尾巴,來一系列瘋狂的左右橫跳、後跳......獵物往往就那麼呆呆地看傻了:「這小東西在幹嘛?」
當獵物逃走,短暫地追逐後,伶鼬會躍上其背部,準確地死死咬住頭骨的枕部或頸部,使頸椎脫臼,這足以殺死田鼠,更大的兔子經過一番苦鬥掙扎,通常死於失血或休克。
可愛的臉,兇猛的性格,讓我們暗暗希望它們是強大的物種。但畢竟,伶鼬太小了,能虐它的太多了。天敵是以各種貓頭鷹為首的猛禽,地面上狐狸等也會拿它當點心。但最大的敵人,是同類——領土重疊的白鼬。
慘
許多自媒體文章裡放的伶鼬照片,都是白鼬。這兩個物種是死敵,互相競爭甚至捕食,絕大部分情況下,輸的都是伶鼬。
白鼬和伶鼬確實很像,但體型要大不少。尾巴的長短是肉眼將伶鼬與白鼬區分開來的一種方式,還有,白鼬的尾巴上有一撮兒黑毛,這是伶鼬是沒有的。
看見這撮兒黑毛了麼,有這個就肯定不是伶鼬
別小看這撮兒黑毛,這一點點的缺失,大大降低了伶鼬的生存機率。為什麼?這撮兒尾巴上的黑毛,有個學名——捕食者偏轉標記,逃跑的時候真挺有用的。
寫在最後看著這麼兇萌的小傢伙,起了養一隻的念頭?快停下,不是因為什麼保護不保護,伶鼬在尾巴下面有肌肉發達的肛門腺,儲備著含硫揮發物,包括硫烷和二硫環戊烷。
嗯?誰要養我?
它們的天性是使用糞便、尿液、肛門和真皮腺分泌物等氣味標記領土,養了伶鼬,你就等著它用屁股蹭你全家吧......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淚奔]
貓子感謝你的關注(¬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