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西安事變》觀後感
2023-07-27 02:35:48 1
發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歷史,停止了長達十年的內戰,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央視《西安事變》觀後感一:
中央8套電視劇《西安事變》晚間剛剛播完,給人以震撼,使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幾天,中央8套在8-11點白天又在重播,意猶未盡,每天不睡懶覺了,起來又在看,不覺使人浮想聯翩……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央視電視劇頻道正在播出連續劇《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為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不過,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醜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為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於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一些被稱為「託派」的中共「左派反對派」,等等。因此,作為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眾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徵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衝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像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範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鑑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央視《西安事變》觀後感二: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給看完了,真是感慨頗多啊!以前在歷史書中看到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過這次觀看電視劇之後,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了解.從這次事變中我更加對張學良的深明大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到欽佩,而對蔣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無信而所不恥.
也對愛國將士張學良將軍的悲慘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這樣一名愛國將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雖然張學良將士已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永遠都懷念這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將名垂青史,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