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的製作方法
2023-07-26 15:34:07 4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
背景技術:
現有的車輛後視鏡的散熱方式如圖1所示,在智能後視鏡內部安裝有PCB板,PCB板背面緊貼一塊金屬散熱片,在智能後視鏡的殼體上開設有多個散熱孔,散熱孔正對智能後視鏡內部的金屬散熱片開設,金屬散熱片對PCB板進行散熱並通過散熱孔對外排熱,外部空氣通過散熱孔進入智能後視鏡內部降低設備內部的溫度。但是,這種散熱方式的散熱通道單一,空氣進入殼體內部流動性差,散熱效果不佳,一旦PCB板產熱量過大,很難對熱量進行及時疏散,影響設備的正常工作和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散熱面積大、散熱效果好的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其中,包括殼體、PCB板、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殼體內部沿豎直方向設置有PCB板,PCB板的後端沿豎直方向貼設有第一散熱片,第一散熱片的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散熱片,第二散熱片的頂端與第二散熱片的底端固定連接,殼體的後端開設有多個第一散熱孔,殼體的底端和頂端分別開設有多個第二散熱孔和多個第三散熱孔。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其中所述多個第一散熱孔、多個第二散熱孔和多個第三散熱孔都並排開設。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其中所述多個第一散熱孔位於PCB板的正後方,多個第二散熱孔位於PCB板的正下方,多個第三散熱孔位於PCB板的正上方。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其中所述PCB板位於殼體內部的中間位置。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於:本實用新型在殼體的底端和頂端分別增開有多個第二散熱孔和多個第三散熱孔,第一散熱孔、第二散熱孔、第三散熱孔與車輛內部的吹風系統進行配合,構成良好的殼體內部空氣循環系統,保證殼體內部的熱量及時對外排出,保證了良好的散熱效果。PCB板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散熱片,第二散熱片能夠對PCB板和第一散熱片起到固定作用,保證PCB板、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整體的穩定性,另外第二散熱片正對第二散熱孔設置,外部空氣通過第二散熱孔進入殼體內部後直接對第二散熱片進行降溫,增加散熱面積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率。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智能後視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的結構示意圖,包括殼體1、PCB板5、第一散熱片6和第二散熱片7。殼體1內部的中間位置沿豎直方向設置有PCB板5,PCB板5的後端沿豎直方向貼設有第一散熱片6,第一散熱片6的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散熱片7,第二散熱片7的頂端與第二散熱片6的底端固定連接。殼體1的後端並排開設有多個第一散熱孔2,殼體1的底端和頂端還分別並排開設有多個第二散熱孔3和多個第三散熱孔4,各第一散熱孔2位於PCB板5的正後方,各第二散熱孔3位於PCB板5的正下方,各第三散熱孔4位於PCB板5的正上方。
車輛內的空調在工作過程中,空調由下向上吹風,外部空氣從殼體1底端的第二散熱孔3進入到殼體1內部,對殼體1內部的設備進行散熱後通過第一散熱孔2和第三散熱孔4對外排出,在殼體1內部形成良好的空氣循環。
本實用新型新型散熱方式的智能後視鏡,在殼體1的底端和頂端分別增開有多個第二散熱孔3和多個第三散熱孔4,第一散熱孔2、第二散熱孔3、第三散熱孔4與車輛內部的吹風系統進行配合,構成良好的殼體1內部空氣循環系統,保證殼體1內部的熱量及時對外排出,保證了良好的散熱效果。PCB板5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散熱片7,第二散熱片7能夠對PCB板5和第一散熱片6起到固定作用,保證PCB板5、第一散熱片6和第二散熱片7整體的穩定性,另外第二散熱片7正對第二散熱孔3設置,外部空氣通過第二散熱孔3進入殼體1內部後直接對第二散熱片7進行降溫,增加散熱面積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散熱面積大、散熱效果好,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