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王重映看什麼版本(指環王重映被指)
2023-07-15 13:10:26
《指環王》宣傳海報。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這幾年,經典電影重映十分常見,也總能吸引影迷的目光,這次輪到了《指環王》。
在電影史上,《指環王》載譽無數,堪稱豐碑。三部曲共獲得20多項奧斯卡提名,17次拿下小金人,為世界電影史之最。
尤其是最後一部《王者歸來》,獲得奧斯卡11項提名並奪得11個獎項,歷史上達到此成績的僅有《鐵達尼號》與《賓虛》。同時,《指環王》三部曲的劇本還曾三次獲得雨果文學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也是該獎項歷史上唯一的三連冠。
在許多影迷看來,《指環王》無懈可擊,每一個環節的表達都堪稱完美。它兼顧史詩與內涵,友情與愛情並重,節奏舒緩時如詩如畫,緊張時又如暴風驟雨極具張力。
電影故事性、畫面和配樂相得益彰,而僅僅是「中土世界」的場景構建,就足以令人驚嘆。可以說,《指環王》既是最具內涵的商業大片,又是最能兼容商業的藝術片。
可是,這樣一部電影,重映時在一些中國觀影者那裡卻遭遇口碑下滑,在各種購票平臺上都能見到一星差評。
電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原本就是各花入各眼。有人對當年法國新浪潮電影推崇備至,也有人對它嗤之以鼻;有人喜歡《變形金剛》這種從頭到尾酷炫、打到天昏地暗的爆米花電影,也有人就是喜歡安安靜靜的文藝片……
審美從來都是多元化的,我們無法定義和要求他人的審美,強迫別人一定要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電影《指環王》截圖。
對於《指環王》的奇幻題材和複雜劇情,人們當然有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的權利。對一部電影打好評還是差評,是個人的自由。
不過,打分的個人自由理應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之上,而審美也有高低之分。具體到《指環王》重映版的評價,在購票平臺上,以下這樣的差評比比皆是——
「一個破戒指送了3個小時」
「劇情不吸引我」
「看的快睡著了」
……
換言之,在他們眼中,電影差是因為「太長了」,是因為「看不懂劇情」,是因為「沒有結局」。
正如有人所說的,這些人評價一部電影的依據就是「我不爽,你就爛」,「不是在批評作品的質量,而是在批評它的門檻」。
那麼,這些觀眾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電影呢?首先不能太長,然後要有高潮有結局,劇情和人物不能太複雜,總之一切要在自己的接受範圍內,不能設置謎題與障礙,最好是「坐等投餵」式的爽片。
網友評論截圖。
老實說,這樣的觀影要求,它是個體的自由,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沒有什麼可非議可鄙視的。
不過,「藝術與審美沒有上限」,對於不喜歡但又被這個世界較廣泛認同的事物,是否應該給自己的內心騰出一點空間,嘗試了解和尊重呢?而對於世界影史上公認的經典電影之一,平心而論,一些人的審美層次,是否達到了相應的高度呢?
一個人可以不喜歡歌劇話劇,不喜歡梵谷、達文西,不喜歡交響樂,但如果在全無了解的情況下,張嘴就是「看歌劇的人太裝了」、「梵谷的畫難看死了,簡直是垃圾」,不但武斷,還自我設置了一塊認知天花板。審美這事兒,有下限即可,無需設置上限。
對真正好的藝術作品無感,甚至斥責其為「垃圾」「劣質品」,卻又以為自己喜歡的「爽文式」、碎片化視聽作品很高級,這到底是誰的無知?
平心而論,近幾年隨著短視頻的迅速爆發,加之觀影市場的迅速下沉,「片段式觀影」已經成為不少人的觀影常態。再加之近幾年院線上映的「超長影片」可謂寥寥無幾,不少觀眾只有「2個小時左右的觀影耐心」,這些因素的疊加,使此次上映的《指環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電影《指環王》截圖。
在電影院裡坐上幾個小時看一部史詩片,或許超出了許多人的接受範圍。不過,許多人晚上刷短視頻,動輒三個小時,似乎一晃就過,一部公認的經典史詩片卻成為認知鴻溝。這樣的差別,或許已經不是單純的「審美自由」。
如果氣魄宏大的《指環王》都如此,那麼那些節奏緩慢、沒有劇烈衝突更沒有反轉等「爽點」的經典電影重新走入院線,又會得到怎樣的評價?
如果娛樂只剩下對「快感」的追求,對高強度高頻率發洩情緒的渴望,那麼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單調了一點?這種對膚淺娛樂形式的依賴,又會不會讓我們喪失某種能力?這確實需要反思。
□葉克飛(專欄作家)
編輯:丁慧 校對:盧茜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