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山區雨水收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19:54: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資源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山區雨水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處於水資源短缺狀態,淡水資源總量約26200億m³,人均佔有量為2392m³,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由於各地區處於不同的水文帶及季風氣候影響,水資源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和工業用水結構不相適應,水汙染嚴重,水質型缺少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我國幅員遼闊,很多地區特別在廣大山區面臨著更為嚴重的缺水問題,大多數農民只能通過房頂來收集雨水,需要說明的是,山區為了便於灌溉排水盤山建設不少小型的溝渠,很多村民將家安在了這些排水渠旁,希望能夠藉助排水渠收集一部分雨水,作為日常生活使用,但是事與願違,受到山區的地理條件限制,下雨時山路溼滑,不僅取水不便,而且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山區雨水收集裝置,不僅使山區村民能在下雨時收集較多量的雨水,而且還能將雨水中的雜質淤泥清除,滿足村民的生活要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山區雨水收集裝置,包括設於排水渠一側的引渠,所述引渠內部分別設有輕質水閘和過濾網,且所述引渠通過進水管連接有沉澱池,所述沉澱池通過出水管引水至儲水腔,所述儲水腔底部設有沉積鬥,所述沉積鬥底部連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沿所述儲水腔外壁設置,且所述排泥管的出口低於所述儲水腔的進口;所述引渠一側靠近所述輕質水閘設有雨水收集腔,所述雨水收集腔內部設有浮標,且所述雨水收集腔邊沿靠近所述浮標分別設有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所述第一滾輪一側與所述第二滾輪連接,且所述第一滾輪另一側與所述浮標頂部連接,所述第二滾輪與所述輕質水閘連接,所述雨水收集腔內部在靠近所述浮標下方設有排水口。
優選的是,所述進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靠近所述沉澱池頂部的側壁設置。
所述輕質水閘在所述引渠內部時,與所述引渠內壁間隙配合。
所述引渠兩側內壁分別設有溝槽,所述過濾網卡接在所述溝槽內部。
所述浮標頂部與所述第一滾輪、第二滾輪及輕質水閘依次連接時採用鉸鏈或鋼絲繩連接。
本實用新型用於下雨時收集雨水,使用時雨水通過所述雨水收集腔的收集,在所述雨水收集腔內部水位不斷升高,浮標扶起,拉起鉸鏈,同時鉸鏈在經過第一滾輪、第二滾輪的滑動作用下,拉起輕質水閘,排水渠中的水經過引渠、過濾網、所述進水管、沉澱池及所述出水管進入儲水腔中,實現雨水的收集。
本實用新型通過利用山區排水渠的集水功能,獲得自動收集大量雨水的效果,對於山區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改善有重要意義;本實用新型中設有的過濾網具有初級過濾作用,能夠在雨水進入儲水腔前阻擋一些樹枝或者較大的雜質;本實用新型中設有的排泥管,出口低於所述儲水腔的進口,在儲水腔中的水位超過排泥管出口時,形成虹吸,所述排泥管將儲水腔底部的汙泥排出外部,使儲水腔中的水變得潔淨,當在儲水腔中的水位低於排泥管出口時,虹吸停止,完成排汙;靠近所述沉澱池頂部設置的進水管和出水管,進水管的設置位置是防止雨水攪混沉澱池底部的汙泥,出水管的設置位置是為了只引取沉澱池上部的雨水,避免引出沉澱池底部的汙泥;所述輕質水閘能通過浮標的上浮打開,是利用了雨水的浮力作用,通過鉸鏈或鋼絲繩提升輕質水閘,純物理驅動,實現了自動開閘。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用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無需人工操作,有效改變了山區水資源匱乏狀況,而且節省了人力物力,在山區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特徵作進一步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輕質水閘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和圖2中,1.雨水,2.排水渠,3.引渠,4.進水管,5.輕質水閘,6.過濾網,7.沉澱池,8.出水管,9.儲水腔,10.排泥管,11.沉積鬥,12.雨水收集腔,13.浮標,14.第一滾輪,15.第二滾輪,16.鉸鏈或鋼絲繩,17.排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附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該實施例包括設於排水渠2一側的引渠3,所述引渠3內部分別設有輕質水閘5和過濾網6,且所述引渠3通過進水管4連接有沉澱池7,所述沉澱池7通過出水管8引水至儲水腔9,所述儲水腔9底部設有沉積鬥11,所述沉積鬥11底部連接有排泥管10,所述排泥管10沿所述儲水腔9外壁設置,且所述排泥管10的出口低於所述儲水腔9的進口;所述引渠3一側靠近所述輕質水閘5設有雨水收集腔12,所述雨水收集腔12內部設有浮標13,且所述雨水收集腔12邊沿靠近所述浮標13分別設有第一滾輪14和第二滾輪15,所述第一滾輪14一側與所述第二滾輪15連接,且所述第一滾輪14另一側與所述浮標13頂部連接,所述第二滾輪15與所述輕質水閘5連接,所述雨水收集腔12內部在靠近所述浮標13下方設有排水口17。
優選的是,所述進水管4和所述出水管8均靠近所述沉澱池7頂部的側壁設置。
所述輕質水閘5在所述引渠3內部時,與所述引渠3內壁間隙配合。
所述引渠3兩側內壁分別設有溝槽,所述過濾網6卡接在所述溝槽內部。
所述浮標13頂部與所述第一滾輪14、第二滾輪15及輕質水閘5依次連接時採用鉸鏈或鋼絲繩16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用於下雨時收集雨水,使用時雨水通過所述雨水收集腔的收集,在所述雨水收集腔內部水位不斷升高,浮標扶起,拉起鉸鏈,同時鉸鏈在經過第一滾輪、第二滾輪的滑動作用下,拉起輕質水閘,排水渠中的水經過引渠、過濾網、所述進水管、沉澱池及所述出水管進入儲水腔中,實現雨水的收集;雨水逐漸變小時,雨水通過排水管排出雨水收集腔中,浮標逐漸落下,隨之輕質水閘關閉;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用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無需人工操作,有效改變了山區水資源匱乏狀況,而且節省了人力物力,在山區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所描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上述具體實施例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凡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以上描述所做的潤飾、修改或等同替換,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