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低碳環保綠色建築(這個建築會呼吸)
2023-07-15 23:56:41 6
編者按
2020年9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推進「雙碳」,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在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總體要求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響應,切實踐行減碳工作。減少碳排放,建築業正在成為主力軍,建築能耗佔整個社會能耗的1/3左右,其中公共建築能耗比例最大。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各級綜合檔案館總建築面積約為1410萬平方米。以此估算,全國各級綜合檔案館總碳排放強度約為90.53萬噸二氧化碳。一棵樹平均每天吸收二氧化碳約5023克,按照公共建築每節約1度電可以減少930克二氧化碳計算,如果想通過植樹來吸收全國檔案館總碳排放量,則預計每年要種49.5萬棵樹。發展節能建築已成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
為推行國家綠色低碳節能發展理念,有效提升建築能效,為生態城市減負,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不動產檔案館項目持續提高節能標準,按照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設計,不僅實現對地塊的低影響開發,最大限度降低建築運行和維護過程中的環境負荷和資源需求,而且帶來較好的節能減排效益,與發展低碳經濟、生態建築的綠色發展理念相呼應。2019年6月開工的不動產檔案館大樓項目總建築面積為6.45萬平方米,現已初步竣工,預計於2022年底投入使用。據測算,項目相關綠色建築技術應用的綜合增量成本在200元/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年節電80萬度以上,建築節能率預計達75%以上。
規劃先導,提升建築節能標準
不動產檔案館項目執行《綠色檔案館建築評價標準》,以「四節一環保」(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為綠建系統控制目標,比照《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三星級標準深化設計。在建築內部採用大開間、少隔斷形式,充分利用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在裙房及地下室設有庭院,打破了封閉的空間形式,進行庫區高性能圍護結構設計。充分結合項目周邊地形地貌,將建築、廣場和自然環境、城市空間融為一體。在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等全過程中集成採用6大類22項技術領先、經濟適用、安全可靠的綠色節能技術,獲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認證。
施工升級,降低節能增量成本
檔案館項目積極落實綠色建材、綠色施工和土建裝修一體化的相關要求。從檔案館能耗量較大的方面入手,降低檔案館庫能耗,減少碳排放。應用綠色建材,採用裝配式模板和連接件進行重複利用節約鋼材;採用單元式玻璃幕牆與可調節外遮陽組合系統減少窗戶熱損失;採用巖棉保溫板進行了內外複合保溫,呈現冬暖夏涼的內部效果,有效調節室內環境溫度;採用緊湊型螢光燈或小功率的金屬滷化物燈等節能燈具,有效節約資源,實現綠色建造。
餘熱回收,促進生態能源利用
採用光導管技術採光,通過太陽光反射利用,將太陽光直接引入室內達到照明效果;採用太陽能光伏、太陽能光熱系統,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生活熱水;在裙樓屋頂建設了種植屋面,實現生態和隔熱雙重效益,有效降低夏季空調能耗;透水瀝青地面比例達到50%以上,設計雨水收集系統,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2.8%,收集的雨水可用於綠化灌溉、道路衝洗等。
技術保障,降低運營管理能耗
藉助BIM能源管控平臺的建築設備監控系統、能耗監測和分項計量系統,一方面幫助建築資源的循環使用,另一方面實現建築自身的減排,以信息化手段保證運營中最低的資源消耗。通過能耗數據優化設備控制、改進物業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節能管理的制度及操作規程,指導建築節能運行,以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不動產檔案館項目投用後將用作綠色生態示範建設案例,打造成為未來城市生活「可看見、可感受、可體驗」的公共服務場所以及「綠色、生態、智慧、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實景基地。
圖文版權: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轉發請註明出處
審核:陶樂
審稿:朱佳
發布人:潘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