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紅石灣旅遊攻略(陝北信天遊塞上碑林)
2023-10-09 04:16:04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陝北信天遊:塞上碑林,榆林紅石峽
2014年8月陝北榆林紅石峽30元
榆林地處陝北,陝甘寧蒙晉接壤之地,是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也是大漠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之一。自秦漢以來,榆林即為北疆要塞。紅石峽天險其北,鎮北臺雄視其上,歷代徵戰以此為烈。
榆林鎮北臺
紅石峽位於榆林城北3公裡處。「山皆紅石,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得名紅石峽。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西崖對峙,峽內榆溪河水穿峽直達城西。兩岸垂柳青翠,景色優美。
雖是武戰場,但歷代的文人墨客在紅石峽留下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延綏鎮巡扶鄭汝壁為宣威紅石峽雄秀和明軍在此武備的強大,在摩崖上題刻,改紅石峽為雄石峽,故紅石峽亦稱雄石峽。
紅山北邊有個大海子(湖泊),1473年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巡撫餘子俊親率將士在紅石峽鑿山築渠,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至今依然在灌溉。
由於砂礫巖利於開鑿,河谷兩岸崖壁上有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但風化的也厲害,更有文革期間的人為破壞為最甚。摩崖石刻多為明清以來文官、武將、儒士文人所題,題刻筆力雄健遒勁,有大漠之風骨,至今保存完整的題刻有185塊,大小不一,真、草、隸、篆字體各異,幾無間隙,是陝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號稱「塞上碑林」。
功在名山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李棠所(榆林人,舉人)書,讚譽劉宗周、高折五兩位榆林老先生德高望重、業績昭著。
磐石千秋
光緒二十二年榆林知縣孫雲宮書。意指延綏鎮雄關永固不失,邊疆太平,朝廷江山千秋永固。
振河不洩
光緒十年延綏鎮總兵譚仁芳書。譚在任八年,築堤修河,捐資鄉試,鞏固邊防。題意堅定信心,不可洩勁。
大漠金湯、力挽狂瀾
「大漠金湯」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延綏總兵龍得勝所題。「力挽狂瀾」,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
河山千古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延綏鎮總兵田玉廣和他的副將王守基遊覽雄山寺時題刻。他倆是金石之交,同甘共苦二十餘載。題詞一方面讚美雄秀山河永存,另一方面是說他倆的友誼像金石一樣牢不可破,地久天長。
威震九邊、漢蒙一家
「威震九邊」為一品頂戴撫陝使葉伯英巡視榆林時所題。1888年英軍衝破清廷邊防侵入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員巡視各邊,葉伯英奉命巡視九邊重鎮之一的延綏鎮(即榆林鎮)。當看到榆林軍事力量雄厚,戒備森嚴時,揮筆書寫 「威震九邊」。
「漢蒙一家」是1913年10月陝西觀察使崔雲松等遊紅石峽時所題。
還我河山
抗日名將馬佔山題。馬曾任東北邊防軍師長,黒河警備司令。1931年率部在黒龍江打響抗日第一槍。後受排擠,移駐西北,一腔熱血,報國無門。1941年他和鄧寶珊來遊此地,眼見祖國河山破碎,憤而連刻兩石「還我河山」。
榆溪勝地
同治五年,左宗棠受命陝甘總督,領欽差之命,提兵西進,一舉收復新疆。他的老部下劉厚基時任榆綏總兵,就向他為紅石峽求字,他即大書「榆溪勝地」。
紅石峽依壁鑿石成佛窟,大多分布在東崖,大小石窟33處,西崖僅有5窟。史料記載,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據記多為明清民國初所創,「文革」中盡遭破壞,面目皆非。較大的石窟有聖母殿、大雄殿、觀音堂、石佛殿、圓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須彌殿、園沁殿等,塑像為今造。
榆溪河畔的沙灘上,也是孩子和年輕人娛樂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