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的窩窩頭(記憶中的窩窩頭)
2023-07-28 23:00:25 2
小時候,幾乎家家如此,每天都吃窩頭。窩頭有個好聽的比喻叫:九外一中。還不到六歲的那年,一天,我有些不解的問父親,父親說:快去廚房看看,你媽正在做。我走進廚房一看,母親正用勺子從鍋裡舀熱水,一點一點的倒在面盆裡,右手拿著筷子在拌麵。我問母親,為什麼用熱水不是涼水?母親不言語,從面袋裡舀出一點面,用涼水拌過後,攥一下問我,你看,涼水和面就這樣。攥不到一起怎麼蒸?然後把那點面又混進已經活好的面裡。
我又問,那為什麼叫九外一中?母親還是沒說話,用右手抓起一坨面放在左手裡,然後兩隻手倒來倒去,再用右手拇指放在面坨中間,餘下四個指頭在外面,左手五指在下面,上下來回一折騰做成上尖下平的樣子。母親說,你數數,是不是九外一中?於是,我認真的指著母親的手指數起來。這時哥哥正巧進廚房,對我說:笨蛋,這都不知道?一隻手五根手指,兩隻手是十根手指,一個放在裡面,九個在外面。這不就是九外一中嗎?我恍然大悟。媽媽笑著對哥哥說:你是好蛋成了吧?她多大,你多大。去,一邊玩去,別在這氣我。我趁機趕緊跑出去告訴父親:爸,我知道什麼意思啦。父親笑了笑,低頭繼續幹著手裡的活。
記得那些年裡,我家總吃窩頭。有時不愛吃,被父親看出來,就對母親說,明天換個樣吧。第二天一看,主食果然變了。原來是母親把白面與玉米面合在一起,蒸成了兩樣面的黃饅頭。
有一天,聽到趙大媽喊我,趕忙跑過去。趙大媽放我手裡一個深色窩頭,我掰下一點放在嘴裡,既勁道又甜。趙大媽告訴我,這是白薯面做的所以甜。那是我吃過唯一一次的白薯面窩頭。
玉米面是變不了了,於是家家都在面上下功夫。有的做成棗窩頭;有的摻些菜放點鹽,做成菜窩頭;有的摻點豆面做成窩頭;還有人把菜包在裡面做成糰子;我家不一樣,母親在面裡放點起子(小蘇打),蒸出的窩頭很軒騰。有時起子沒拌開,窩頭上會有一些小斑點,吃在嘴裡澀澀的。
有一年,姥姥來我家。我對姥姥訴苦,於是,我吃到姥姥做的蒸發糕。姥姥見我愛吃,幾天後又蒸一鍋,只是起子(小蘇打)放多了,縫棉襖功夫又忘記時間,鍋幹了 。為此,姥姥內疚好幾天。
父親擔心我們窩頭吃煩了,就在鹹菜上下功夫。每年廚房牆邊上,都會長出鬼子姜,因此鬼子姜鹹菜是斷然少不了的。加上白菜幫淹的鹹菜丁,雪裡蕻和芥菜疙瘩。想吃什麼切什麼,然後放一點點的香油,哥哥有時放點辣椒油,而我會單加上一點醋。還有臭豆腐醬豆腐,也就足以滿足我們小小的欲望啦。
後來,又創新出兩樣面的疙瘩,加上大鍋貼餅子,生活也算蠻豐富,至少要比農村生活強很多。
記得一九七六年暑假,哥哥帶我和弟弟去農村的三姨家時,吃的還是玉米大渣子飯。儘管是新糧食,依然難以下咽。當三姨從哥哥手裡,接過父母囑咐帶去的糧油票時,我看到三姨眼中正泛著淚花。
回想過去的一切,仿佛還是昨天的事。如今條件好了,要想吃上純正的窩頭和貼餅子,怕也不太容易呢。
,